“不良儿歌”传唱校园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曾经影响了些几代人。然而,这些熟悉的歌谣代似乎离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在太原青年路小学六年级某教室里,记者问孩子们会唱什么歌,70多位学生都很自豪地罗列出一大串几时下正流行的通俗歌曲,比如《暗香》、《小气鬼》,《爱情诺曼底》、《爱情36计》之类,数不胜数。其中还不乏许多记者都没有听说过的。孩子们对流行歌曲的敏感程度和接受程度实在令记者感到惊讶。除此之外,“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谁也不知道,一拉绳,赶快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在记者采访的孩子中,几乎每人都能信口背出一两首这样的童谣。

  众所周知,内容健康,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陶冶孩子的幼小心灵,培养美好情操;而像一些甜言蜜语的流行歌曲,搞笑式的“脱口秀”或者是带“情色”内容的另类歌谣,由孩子吟唱就可能成为“不良儿歌”,而这样内容不健康的“不良儿歌”,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良儿歌”的出现,一个原因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另类歌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泄愤。缺乏丰富的校园文化娱乐生活也是一个原因,孩子们学习和生活单调、乏味,影视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内容,学生单纯的思想不免会受到消极影响,一些缺乏辨别力的小学生就很容易拿垃圾当宝贝,视糟粕为精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人员非常少,朗朗上口、容易传唱的优秀儿歌作品十分缺乏。


“口袋书”揣在身边


  书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饼干情人》、《东宫娇娃》……充满蛊惑和暗示,随手翻翻便可见大段的暴力以及色情描写。其中还有不少令成年人都脸红的画面和对话,其“大胆程度令人咋舌,这就是目前在中小学生中间广为流行的“口袋书”。

  “口袋书”对孩子的影响使得家长和老师都非常担心,一名姓王的家长对记者说,最近她见儿子口袋里天天装着一两本袖珍书,有事没事都拿出来看看。开始时她还以为是学习的小辞典或是普通的故事会,直至发觉儿子成绩下降,检查那经常装的袖珍书才知道是不健康书籍。太原市青年路小学的马老师告诉记者,她们班上确实有同学在上课时偷看口袋书。由于口袋书体积小,有的学生就将它夹在课本里看,老师也发 现不了。

  记者发现,这些“口袋书”中大部分根本没有出版社名和书号,而且印刷粗糙、错字连篇,一看就是盗版书。一些小学附近的租书售书点上,“口袋书”被摆在十分显眼的位置,这些业主为求私利,私自出售;出租此类读物,成为色情、暴力的重要传播源。孩子们常常是从学校附近的书店租来“口袋书’,上课时偷偷看或者是“挑灯夜读”。


网吧闪现童稚的脸

  未成年人上网所带来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诱惑。

  田磊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据他妈妈赵女士讲,上五年级时他有一段时间放学回家很晚,说是去同学家做作业了。后来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叫家长去谈话,赵女士才知道儿子迷上了游戏,每晚都泡在网吧。为此,赵女士开始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没想到田磊竟开始偷家里的钱去上网。赵女士和儿子谈心,可是收效甚微,无奈赵女士只能每天接送监督,可孩子好像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成绩一直没再提上来。 网络对孩子们并不是不可接近的瘟疫,孩子的好奇心是无法用宜誓或任何强制措施抹杀的,但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引导,平时多关心孩子们对文化知识
的需求。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

交通安全令人担扰
  平安、健康,是儿女们令父母最牵挂的两件事了。“六一”节前夕,太原发生了两起交通事故:5月23日,在省城长风大街与平阳路交界的十字路口,一位父亲驾车带着一对7岁双胞胎幼子,车行至此发生了车祸,两条可爱的小生命由此飘逝。四天之后,在省城晋祠路复线,年仅4岁的小姑娘趁妈妈不注意,独自横过马路被疾驰而来的机动车撞飞,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车祸猛于虎,而更让人关心的是孩子们的交通安全现状。

  1988、1989年两年中,太原共发生涉及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事故242起,死亡36人,致伤181人,即每天就有一起交通事故发生,每20天就有二名小学生在交通事故中丧生。1997年4月18日,太原市政府规定全市小学生放学时头戴小黄帽、建立路队制,小黄帽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地就是这一年,太原市涉及小学生的交通事故首次出现了“零”记录。1998年6月18日,不幸又发生了,8岁的小学生曹某与小伙伴们结伴上学,下了电车从车前绕过,高喊着“冲刺流星”向校门冲去时,一辆载着12吨石子的大货车将曹某撞倒并碾于轮下。这一沉痛的案例发生的原因是孩子没有按路线通行,司机在视觉盲区造成的事故。

  太原市交警支队事故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六一”来临之际,提醒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长们一定要加强监管,学龄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自立与安全教育,不能总以保护代替教育。作为家长,还应当以身作则,自己首先不能违章,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违章。“为了孩子的安全,请您时刻绷紧交通安全的弦。

恐怖玩具包围孩子
  5月27日,记者走访了太原的一些玩具专柜,发现不少充满恐怖色彩的玩具充斥其中。有弄一点在皮肤上就会奇痒无比的“痒痒脱衣粉”、越剔越辣的“辣牙签”、让人口吐鲜血的“神奇吐血药丸”、用肥皂洗手却洗出无数的血泡沫的“肥皂血泡泡”等等,更可怕的是,竟然还有毒蛇、骷髅。断手、残腿这类恐怖玩具,把不少女生都吓得尖叫起来。

  记者看到,来买恐怖玩具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学生,不少孩子竟然还兴奋地互相交流吓人的经验。太原市青年路小学的张老师不无担忧地说:”恐怖玩具的制造,完全是为了迎合孩子喜欢恶作剧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孩子们求新、求奇的需求。”家长们虽然知道孩子们玩这类
玩具的害处,但对此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无可奈何,总觉得“管不住孩子”。

  玩具本是人们孩提时代的“玩伴”,可如今这类恐怖、血腥,攻击性倾向不断增强的玩具将陪伴孩子们度过怎样的童年?

劣质食品“堵”住校园

  “零食”和不卫生的小吃一直是困扰家长和老师们的难题。校园附近的小商店、小吃摊屡禁不止,“三无”小食品很难撤离货架,一些卫生条件很差的面皮店,串串屋总是有孩子光顾……

  正是中午放学时间,大原菜园街贵都小学的学生们迅速拥出校门。若不是很快被家长接走,孩子们总要到旁边的商店转一圈。牛肉干、串串香、七彩豆……这些产于四川、湖南等地的袋装食品,一至五角价钱不等。这些明显的“三无”食品,孩子们吃得却津津有味。

  记者在太原市双西小学、五一路小学等学校了解的情况也都类似,一出校门,小食品和路边小吃总是受到孩子们的青睬。

(稿件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韩佳、刘春娜、康景林)

| 新华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Copyright@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山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举报信箱:xhsjbxx@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