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的宝藏
有入形容山西是:头枕太行,脚登黄河,身子底下垫的全是宝物。其实山西人的嘴里也隐含着巨大的“宝藏”。
不信—— 你看:“大家好,今晚的说学逗唱……”主持入甜美洪亮的声音,一下子拉开了晚会的帷幕。可谁知道,现代主持人的雏形就是咱们的“跑报子”。“跑报子”这一特殊角色存在于我省晋南的古老刷种——锣鼓杂戏中。锣鼓杂戏被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它铿锵吟诵,不用丝弦,只用锣鼓伴奏。按当地老百牲的说法,早在唐代就有这种艺术了,若是这样的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按专家分析,这—剧种查能产生于宋元交替时代。即便如此,它也比昆曲700年的历史早100年。王昭君出塞悲咽的腔调,衍生出了“耍孩儿”剧种——其声音从喉咙后部发出,凭声带挤压,唱出哀怨悲苦之词。这种唱腔在全国猜独—无二。最原始的道情——永济道情中的宣卷,演绎着最古老的音乐。还有唱遍厂秦、晋、豫、内蒙古的山西四大梆子——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据统计,山西活动或流行过的剧种多达52种,属全国这最。
你听:“走一 步,挪一挪,扔不下妹子没奈何。走三步,退两步,腿把把好比绳拴住。”一首《背起铺盖哭着走》的河曲民歌,把“走西口”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而类似这样浸润独有韵味和浓厚鲜明地方特色的词句在山西民歌中比比皆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击壤歌》及《康衢童谣》就产生厂传说中
的尧部平阳一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魏风”以产生于山两,汉乐府所吸收“歌词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中,其名中所提到的属山西地域的即有“代讴、雁门、云中、河东蒲反(坂)”等。晋西北河曲一带的“山曲”,太行山左权一带的“开花调”以及晋中一带的“秧歌调”等民
歌不仅深受山西人
民的喜爱,并且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你瞧:一女着长裙,背广首纤腹长鼓,虚步欲前,手臂微屈,击鼓舞动,,这一优美舞姿被古人刻在了侯马市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陶片上《吕氏春秋·古乐》、《史记·夏本纪》等史籍中所载原始乐舞《咸池》、《九韶》等,在古都平阳(今临汾)、蒲坂(今永济)、安邑(今夏县)曾经盛行。公元前213世纪,禹之子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并定都于安邑。那时,每当新王继位,各方贵族酋长都要率领部属前来纳贡、献舞。长期的自然流变成就了我省民间舞蹈的绚丽多彩——高跷、秧歌、旱船、霸王鞭、社火……让人们感受到了粗犷、奔放的北方特色。据1986年统计,全省共有民间舞蹈234种。
那些祖辈相传,活在人们门头上的民间传说更是不胜枚举。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蜗就生活在洪洞一带;相传中的帝王尧、舜、禹都建都于山西;还有慷慨悲壮赵氏孤儿的故事,三箭定天山白袍薛礼的故事,风流皇帝明武宗私下大同,在梅龙镇调戏酒家少女李凤姐的故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山西民俗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却正是民间美术的精粹——千姿百态的面塑,朴拙传神的剪纸,绚烂奔放的晋绣,出神入化的皮影,风格各异的雕刻,具有古老传统的木版年画……它们既古朴又华美,有磅礴的气势,也有秀雅的风韵,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