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华网山西频道,山西新闻信息总汇,地方资讯发布平台!

  你可能知道,山西金元之前的地上文物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 但你不一定知道,那靠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山西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引出许多动人的古史传说,甚至追溯到了远古的洪荒时代——丰厚的山西民间文化艺术占到全国的70%。 为保护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正式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我国,它包括各类戏曲、曲艺、民间舞蹈、音乐以及民间美术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着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准的处境,正渐渐变成孩提的回忆,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因此,抢救和继承濒临灭绝的文化形态迫在眉睫,山西更是责无旁贷。

                   新华多山西频道  编辑、制作:要俊德

 

嘴里的宝藏

  有入形容山西是:头枕太行,脚登黄河,身子底下垫的全是宝物。其实山西人的嘴里也隐含着巨大的“宝藏”。

  不信——   你看:“大家好,今晚的说学逗唱……”主持入甜美洪亮的声音,一下子拉开了晚会的帷幕。可谁知道,现代主持人的雏形就是咱们的“跑报子”。“跑报子”这一特殊角色存在于我省晋南的古老刷种——锣鼓杂戏中。锣鼓杂戏被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它铿锵吟诵,不用丝弦,只用锣鼓伴奏。按当地老百牲的说法,早在唐代就有这种艺术了,若是这样的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按专家分析,这—剧种查能产生于宋元交替时代。即便如此,它也比昆曲700年的历史早100年。王昭君出塞悲咽的腔调,衍生出了“耍孩儿”剧种——其声音从喉咙后部发出,凭声带挤压,唱出哀怨悲苦之词。这种唱腔在全国猜独—无二。最原始的道情——永济道情中的宣卷,演绎着最古老的音乐。还有唱遍厂秦、晋、豫、内蒙古的山西四大梆子——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据统计,山西活动或流行过的剧种多达52种,属全国这最。

  你听:“走一 步,挪一挪,扔不下妹子没奈何。走三步,退两步,腿把把好比绳拴住。”一首《背起铺盖哭着走》的河曲民歌,把“走西口”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而类似这样浸润独有韵味和浓厚鲜明地方特色的词句在山西民歌中比比皆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击壤歌》及《康衢童谣》就产生厂传说中 的尧部平阳一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魏风”以产生于山两,汉乐府所吸收“歌词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中,其名中所提到的属山西地域的即有“代讴、雁门、云中、河东蒲反(坂)”等。晋西北河曲一带的“山曲”,太行山左权一带的“开花调”以及晋中一带的“秧歌调”等民歌不仅深受山西人 民的喜爱,并且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你瞧:一女着长裙,背广首纤腹长鼓,虚步欲前,手臂微屈,击鼓舞动,,这一优美舞姿被古人刻在了侯马市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陶片上《吕氏春秋·古乐》、《史记·夏本纪》等史籍中所载原始乐舞《咸池》、《九韶》等,在古都平阳(今临汾)、蒲坂(今永济)、安邑(今夏县)曾经盛行。公元前213世纪,禹之子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并定都于安邑。那时,每当新王继位,各方贵族酋长都要率领部属前来纳贡、献舞。长期的自然流变成就了我省民间舞蹈的绚丽多彩——高跷、秧歌、旱船、霸王鞭、社火……让人们感受到了粗犷、奔放的北方特色。据1986年统计,全省共有民间舞蹈234种。

  那些祖辈相传,活在人们门头上的民间传说更是不胜枚举。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蜗就生活在洪洞一带;相传中的帝王尧、舜、禹都建都于山西;还有慷慨悲壮赵氏孤儿的故事,三箭定天山白袍薛礼的故事,风流皇帝明武宗私下大同,在梅龙镇调戏酒家少女李凤姐的故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山西民俗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却正是民间美术的精粹——千姿百态的面塑,朴拙传神的剪纸,绚烂奔放的晋绣,出神入化的皮影,风格各异的雕刻,具有古老传统的木版年画……它们既古朴又华美,有磅礴的气势,也有秀雅的风韵,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和审美观念。

 

口头的遗失

  过去,山西是“城镇有戏馆,寺庙有戏楼,村村有戏台,庙会娱神演戏成风”。老百姓“宁卖二亩地,出要闹‘家戏’”。可现在的情况是,艺人少了,戏台毁了,汗多戏剧也渐渐地被历史尘封对此,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韩军痛惜地说,从1984年至今,我省平均四五年就有一个小剧种消亡,2/3的剧种和曲种在艺术舞台上消失。

  古老的锣鼓杂戏的演员是世袭制,大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腔一调,一招一式,都是父辈怎么教,子辈怎么学,只许悉心模仿,不得任意创造。这种传承方式使该剧种走进了死胡同。到如今,已没多少人会唱了。

  由地摊说唱发展形成的曲子戏,处境更是艰难。至1985年底,其中只有眉户戏长期演出并有专业剧团,而弦儿戏、扬高戏和凤台小戏已基本没有活动了。此外,赛戏、对戏、线腔和清戏也基本匿迹。

  轧筝是山西的一种古老乐器,据说在唐朝就已存在。在前几年,永济一些老艺人还用其演奏,但现在这种古老的演奏形式已不见踪影。

  口传心授是民歌代代相袭的基本方式。然而,今年“五一”,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去我省的民歌之乡河曲县挑选民歌歌手时却发现,那里会唱民歌的农民已经寥寥无几了。

  山西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全国部很有特色。然而,这些积淀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珍宝,许多都在生存 线上挣扎。多年研究民间艺术的段改芳痛心地说,中阳、孝义等只是我省命名的几个剪纸之乡,其剪纸艺术水平相当高。但在一些县里,有些老百姓连纸也买不起,有些竟是把贴旧的对联纸铲下来,展平后再用来剪纸。目前,国家命名的我省几个中国剪纸大师基本部已去世,许多特殊的剪纸手法已很少有人会用。

  民间艺术一般存在干群众的民俗活动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活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些民间艺术 也随之失去用武之地,趋于消亡。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面对山西如此浩瀚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我们应该做点儿什么呢?

  一位专家说过,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及时保护,很有可能像大海退潮一样全方位消失。因此,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搜集、整理、保存是当务之急。虽然,我省曾在50年代和80年代组织过民间采风和调查,出版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单项的集成资料。但是,目前仍有许多民间文化遗产急需保护,特别是那些仅用文字难以充分表现的遗产更需尽快搜集、整理,而且非物质文化的后备研究人员不容乐观。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牵头,由文化研究部门实施,率先把那些即将灭绝或最易遗失的文化艺术和老艺人的演技进行录象、录音,着重抢救、整理、研究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建立山西非物质遗产档案库。同时最好在电视台开设民间文化艺术专栏,既可发掘保护艺术,又培养了观众。在山西大学设立文化遗产本科专业,专门学习研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保护及民司艺术品的开发等课题。

  其实,让过去的东西留在博物馆变成古董并不难,难的是让旧东西再新鲜起来,在新时代再流传。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宇宁忧心忡忡地说,“现在一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对挖掘传统的民族文化缺乏热情,根本不愿意深入基层去做工作,一些民歌工作者仅依靠写在纸上的歌谱去演唱。而我们真正听到七八十岁的老农民唱河曲、保德的民歌,那种韵味和感觉,是活生生的艺术品,与歌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让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成为一种产业,是保护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其最大的特征是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它不像文物不能买卖。在这方面我省已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省文化厅社会文化管理处的一位同志说,我省绛州鼓乐队表演的老鼠娶亲在国内外引起空前反响,被上侮大剧院定为保留节月。上党八音会经常被香港邀请演出。研究员段改芳说,我经常带,一些外国人到县里去买剪纸。一对德国夫妇在中阳县—次就买了1000多元的剪纸,这相当于当地老百姓一年的收入。由此可见,我省民间文化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产业。

  在戏曲艺术的保护方面,我省戏曲发展的历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我省之所以能使如此众多的声腔生存、发展,与百姓嗜戏、富家养戏、商贾资戏、官吏扶戏的极好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老百姓为了看戏“入了乐乐迷,忘了喂毛驴”;做官的“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方山坐巡检”;豪商大贾把生意做到哪里,就把戏子带到哪里,即所谓的“祁太溜子(钱条),蒲州戏子”。可见,观众才是保护神,而企业家的资助和政府的引导、组织以是弘扬和抢救的一条有效措施。

   民间艺术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种姓民族的光辉标本,别让古老历史文明的深厚积淀在我们手上变薄消失。

(文字来源:《山西日报》、图片来源:太原道)

 


新闻热线:0351-4291587、4292398

广告服务:  0351-429548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 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 新华社山西分社 电子邮箱: xhsx@xinhua.org
版权所有:新华通讯社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最佳浏览方式:IE4.0以上版本 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