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太原冬暖天蓝

  新华网山西频道2月2日电(记者惠金义 刘占英)太原作为能源重化工的大型城市,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太原的天不再蓝、水不再清。特别是冬日,几千座取暖锅炉同时冒黑烟,使太原天空始终是灰蒙蒙的,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太原市委、市政府做出依托电厂集中供热、拔除烟囱的决策。1998年以来,太原市热力公司为把太原人“冬暖天蓝”的梦想变成现实,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抓住机遇 落实资金

  资金是集中供热发展的关键。1998年初,公司领导提出,争取当年要办成两件大事:一是太原一电厂供热工程调概算;二是争取太原二电厂供热工程资金。一电供热工程原设计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关系到拆除几百座锅炉房、20万居民供热的大事,但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工程只建设了一半,投资的3.1亿元就花光了。再要建设必须调整概算,调了概算国家才能投资、才能贷款。因此调概算成为当时的中心工作,有关处室集中精力重新测算,提供资料,经过几次反复,这年6月底,一电续建工程调整概算书被省计委批准了。据此,国家的补助资金、地方安排的专项资金、建设银行贷款先后全部落实。

  紧接着,他们一鼓作气,开展二电集中供热工程申报、立项、开工工作。设计院同志连轴转了两个月,终于如期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财务、计划部门日以继夜地编制概算;公司领导随同省、市领导向国家计委、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汇报了10多次,同意立项。后经省政府批准正式立项,这年12月5日正式开工,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立项,当年开工。

苦干巧干抢进度

  1999年,太原热网工程同时摆开两个战场,一电、二电工程在太原市南北50公里范围内展开。

  像二电这样长距离供热工程,要达到供热运行按常规需3年时间,可太原市政府根据市民治理污染的迫切要求,下达了两年就要达到投运200万平方米的任务。为了节省时间,人人动脑筋想办法,施工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在配合旱西关道路拓宽铺设支干线的施工中,基建处处长李建刚带着卢琛等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反复调查,实施“见缝插针,交叉作业”,保证了工程进度。设计院副院长张旭鹏和伙伴们,大胆创新,推出了利用管道转弯形成的自然补偿能力、减少固定支墩的新工艺,节省了投资,加快了施工进度。

  一电扩网工程的一条支干线必须穿越交通要道,他们采取了顶管施工技术,工人们在管道内作业,干不了一会就头昏恶心,只好采用定时轮换干。经过半个月的鏖战,终于完成了施工。

  经过两年艰辛的奋战,一电续建工程铺设管网10多公里,建成热力站17座,新增供热能力250万平方米,基本达到了设计规模。二电供热工程完成主支管网24公里,建起热力站16座,于去年11月1日实现了正式供热。

抓管理解难题 提高供热质量

  热力公司本着“精干高效”原则,合并了机构、精简了人员,按现代企业模式建立起1个中心、6个系统管理运行机制。接着整章建制,制定了16项规定,每个岗位都量化管理,达到职责分明。

  为解决“供热不热”的老大难问题。他们每天用8台车向电厂送水进行产气试验,证明了不热的原因主要是蒸汽不足。他们从解决管道氧化入手,投资350万元,对3.6公里的管道进行了全部改造,实现了电厂冷凝水循环利用。又对部分管段加粗、保温处理,使黑土巷整个地区用户室温达到了16度以上。

  高层楼房供热难度大,过去只能供六、七层楼房。1999年以来,热力公司采用逐组提升技术向高层发展,对18层的省委大楼、12层的市政府大楼实行集中供热,使这两个单位的大型锅炉全部拆除,消除了污染。

  这3年,集中供热快速发展,到今年初,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享受供热的居民约40多万人,拔掉大小烟囱600多座,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2.5万多吨、二氧化硫2万吨。热力人计划再大干3年,新增供热面积2700万平方米,拆除烟囱1200座,实现太原人室内暖融融、室外空气新。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