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山西省委副书记 刘泽民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一个重要内容,一项重要建设。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不仅仅对党的建设具有方向性、纲领性意义,而且对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重大作用。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并推进十五大提出的“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学习好、贯彻好“三个代表”的理论;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必须学习好、贯彻好“三个代表”的理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这“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同志的论断告诉我们,能否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一个纲领性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呢?根据我的学习体会,主要是:
1、 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产物。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地讲,党的诞生就是经“三个代表”为旗帜的。从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赢得了执政地位,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根本原因也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新民主主义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不渝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才提出并完成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还政于民、还权于民,使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使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得到保护;使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代表腐朽没落的阶级的旧制度得以推翻,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历史形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又是依循“三个代表”的要求,果断地纠正了背离“三个代表”方向错误,果断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本质地反映了“三个代表”的理论内含,又是“三个代表”理论的实践延伸。面临21世纪的发展,我们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也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实践的生动写照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深刻而重大变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的。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大曲折,西方对我“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更趋明显。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内环境主要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就历史地摆在了第三代集体、乃至全党的面前。很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党的形象、威信,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做些具体地分析和深层的思考,就会深刻感悟并理解“三个代表”理论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论断。近些年来,或者追朔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许多问题上我们坚持“不争论”的理性思维,但潜在的思想挑战,左与右的碰撞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从意识形态或者说文化形态看,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腐朽文化沉渣泛起,封建迷信盛行,西方文化乘隙渗透,与此相联系,一些人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甚至主张用儒家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经济层面看,一些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鼓吹私有化;政治上则主张“多党制”否定党的领导。左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抱残守缺,思想疆化,无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仍然不能从传统的政治思维中摆脱出来,经济上怀疑现行政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用左视眼看待一切变化。
上述两种倾向发展下去,形成气候,都会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现在,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澄清是非,评断正误。尽管我们坚持“不争论”,但原则是非不能模棱两可。更何况,这些年,大家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观念、思想,需要一个客观的评断,需要要一个历史的概括。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发展、一切改革、一切政策、一切措施,成败如何?标准只能是“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既是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又是手段;既是过程,又是结论;“三个代表”理论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智慧的实践总结,又是80年党的奋斗史的历史概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的实践充分表明,忠实地实现了“三个代表”改革就能深化,发展就能稳定,人民就会拥护。比如,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速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决同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作斗争,密切党和人民的联系,就是忠实地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关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概言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执政实践,就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同时,“三个代表”理论也是江泽民治政实践、治国安邦思维的经验总结。
3、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发展
“三个代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目标与纲领的科学概括和完整表述。江泽民同志以往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学说都是“三个代表”理论的准备与基础,包括党的十五大“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等。“三个代表”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有了新的实践依循与理论指导。那么,“三个代表”的论述,究竟在哪些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呢?我理解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赋予了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历史使命;二是深化了对党的性质的认识,表明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如果不能站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列,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扭曲;三是提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要看它的宣言,看它的纲领,更要看它的行为实践是否履行“三个代表”的使命,是否真正能够实现这种“代表”;四是对党在跨世纪发展条件下的宗旨、任务作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概括,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五是对党在新时期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作了最根本的调整,就是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一个部分”或者“一个阶级”人民的利益。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依循
“三个代表”的理论是我们党治国安邦的行动纲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理论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要有效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依循“三个代表”的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论,是一切领域、一切系统、一切行业、一切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无疑,各项改革也必须纳入“三个代表”要求的轨道,要以“三个代表”的理论为准绳,衡量改革的成败,要以“三个代表”的理论为动力,推进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更要求我们必须依循“三个代表”的理论循序渐进。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只能在“三个代表”的规范下进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也只能在“三个代表”的要求下进行。一切改革、一切发展,离开“三个代表”的原则要求,都会适得其反。这既是历史的结论,又是科学的预见。
5、贯彻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动力源泉
“三个代表”的理论之所以是我们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源泉,是因为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如果经济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科学合理的组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影响党的性质的体现。因此,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更要坚定调整经济结构的信心,更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更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之所在,先进文化进步的要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