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全省含煤面积66282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煤炭预测储量9000多亿吨,探明储量2608亿吨,其中炼焦煤1506亿吨,占57.7%;无烟煤507亿吨,占19.4%;动力煤549亿吨,占21%;主要分布在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河东、沁水6大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等煤产地。煤炭品种有烟煤、无烟煤以及气、肥、焦、瘦等煤焦用煤。煤中硫分、灰分含量低,发热量高,含碳量达80-93%,发热量达5700-8700大卡/公斤。
全省各类煤矿总计6425个,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87个县区,总生产能力达到3.3亿吨。
山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发现矿产105种,已利用的矿产67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耐火粘土、镓矿、铁钒土、沸石、建筑石料用灰岩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在山西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金矿、硫铁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外贸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同时,金、银膨润土及非金属矿产也有好的发展前景。矿产资源按矿产种类划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0-3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山西预测储量约为4-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7-1/5。
山西由断块隆起的山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地下水储存于各类地层中,富水性差异大。根据含水介质性质及水动力特征,主要分为三大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碎屑岩、变质岩、岩浆岩类裂隙水。地下热水和矿泉水丰富,据统计,全省共发现地热异常区221处,447个露点。目前热水流量合计约50万立方/日,约合1.825亿立方/年,均属低温热水,其中低温温水(20-40°C)200处,低温温热水(40-60°C)17处,低温热水(60-90°C)4处。
全省目前发现的矿泉水共200余处,计350余个出露点,经过勘查评审通过的矿泉水产地100处左右,投产的有20余家。以锶、偏硅酸型矿泉水为主,还发现有锌、锂、碘、硒、溴矿泉水。批准矿泉水储量约3万立方/日,约合0.1095亿立方/年。
地处华北黄土高原的山西,是中国水资源短缺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46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人均水平的4%。如此贫乏的水资源,加之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中高周低的地形条件,实际人均拥有量远比统计的数量还要少。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省,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缺水状况日益严重,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万家寨引黄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紧缺,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为山西人民刻不容缓的生命工程。这是一项耗资巨大、任务艰难、科技含量很高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对经济尚不发达的山西人民确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被称为山西人民的生命工程。
山西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造就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共有各种植物2700余种,陆栖动物400多种,有红豆松、山白杨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优质牧草100多种,药作植物30多种,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娃娃鱼等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近3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