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初冬的一个周日,友人提议出郊外上龙山赏红叶。见我愕然,又补充道:“搞休闲旅游专版,你不亲自体验一把?”我越发不解,其一,太原有“龙城”之称,也有“天龙山”之名,何来龙山?其二,幼时读书,有名家笔下的北京“春天放风筝,夏天游北海,秋天香山看红叶”之句,可那是名闻遐迩的北京香山红叶。太原我也有二十余载的生存经历,从未闻龙山红叶呀!友人笑我浅闻孤陋,遂力邀前往开开眼界。
汽车行驶约半小时,便到了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龙山脚下。刚才闹市里挟裹着初冬浓浓的寒意一路抛洒怠尽,顿觉秋高气爽,江天寥阔。在西镇村入山口处,立有一块大而陈旧的路牌,遥望迎面的连山,奇峰高峻,重峦叠嶂,山脚铺向山顶的茂盛植被和片片绿林宛如碧翠的裙裾,好一幅龙山秋色图。
顺着时而陡峭,时而疏缓的山势拾级而上,你便整个融进了龙山的静谧清幽、空旷肃寂之中。 龙山开发的历史,说来已有一千多年。据记载,早在北齐时期,高僧宏礼受文宣帝的敕命,在龙山创建了童子寺,寺址规模宏大,依山而靠的巨型石佛高达170尺。隋唐时期更是高僧辈出,在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童子寺前的北齐燃灯塔,平面呈六角型,塔身半型,造型古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燃灯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姑姑洞石窟,原为比丘尼礼佛之所,北齐时期为童子寺的别院,现存石窟凿造别致,装饰富丽。石门寺石窟开凿子隋唐之际,窟内藻井、飞天古风扰存。而山顶端雕凿的龙山石窟,更以其规模宏大、题材丰富代表了道教石窟艺术的成熟。石窟共有三层九窟,雕像65尊。窟顶及壁面的龙、凤、鹤等图案形象生动,壁间的元代题记清晰完整,是研究中国道教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思绪飞转,攀登不止。山顶的龙山石窟和旁边很可能也有千年生命史的古柏终于让人止步。岁月的风化和战争的破坏在庞大的石窟上清晰可辨;风雨寒暑也日渐剥削了古柏的枝繁叶茂,间接的枯枝和裸露的躯干愈显其苍桑硬朗。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感怀时世、倚山吊古的绝好所在。 一只不知名的漂亮鸟儿从眼前猎过,在岩石和古柏间不停穿梭。远处传来清脆悠长的稀疏鸟叫,更觉山涧空旷幽深。 放眼四周,俯首山坳,但见群山环抱,树木荫翳。鲜绿的松柏巍然挺立在茂密的灌木丛中。一种名叫黄栌的灌木,还算幸运地保留了部分红叶,到让我们领略了万绿丛中片片红的景致。友人不无遗憾地介绍说,黄栌一到秋天,树叶变红,特别是经过霜打以后,树枝变成朱紫,树叶呈现深红色。远远望去,满山遍坡,层林尽染。恰似赤红地毯铺在绿草丛中,犹如团团红霞飘落山间,可谓美妙绝伦,煞是好看。可惜来晚了。站在一旁的我赶忙释怀,顺便相约明年早些时候一定再来拜谒。 返城的路上,友人突然提议,北上崛围山,那里的红叶曾是旧时太原八景之一,何不前去比较一番?

沿着市区西北平坦的公路行驰约20公里,便是风景胜地、海拔1280米的崛围山。迎面山头上那座轮廓秀美的七级宝塔,把青山装点的愈发秀美。如果说起伏连绵的西山是一片浪涛汹涌的大海,那么崛围山便是这大海边缘的一个巨大的漩涡。其山势形如巨盆,连峰圈围。山中既有古朴清幽的古刹,又留有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现存的名胜古迹有多福寺、阴阳柏、红叶洞、珍珠坡、舍利塔、青羊庵等。
汽车在半山停下,我们直奔红叶最集中的珍珠坡。这里巨石累累,灌木浓密。春天满坡山花竞放,夏天一面绿屏碧翠,而秋天则是红色海洋,难怪古人将其列为太原八景之首。只是最佳观赏时间稍过,未能将漫山红遍的色彩尽收眼底。 归途中,大家倦意全无,谈兴不减。置身于秀美山川和碧水蓝天之下,对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神奇造化和奇妙杰作仿佛有了全新的感受和体悟。也似乎明了古人为何行万里路,寄情山水,访名山大川,识三山五岳之根由。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休闲旅游的风景线。
暮秋初冬,依然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走出户外,离开闹市,去散怀山水,沐浴阳光,拥抱自然,享受天籁,收获一份心舒气爽的好心情,不也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