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华网山西频道,山西新闻信息总汇,地方资讯发布平台!

  崛围山位于太原西北,距市区约25公里左右,乘车路线:胜利桥东乘15路到终点站华北工学院即到窦大夫祠和净因寺。从下元乘12路车呼延村下车即达崛围山多福寺;土堂村下车也可到净因寺,上兰镇下车也可到窦大夫祠。
霜叶红于二月花

  窦大夫祠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5公里处的上兰镇,北依烈石山,西南依傍汾河,东临华北工学院,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 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现祠创建于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续修,现存建筑为元代风格。祠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442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布列有乐楼、南殿、献殿、后殿。后殿两侧建有耳房、配殿。南殿两侧建钟、鼓二楼。祠外西北部为寒泉遗址,东部为保宁寺、观音阁和赵公馆等建筑。
净因寺  位于太原市上兰镇西南二公里处土堂村,寺院依山而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明清续修,寺院东西呈长方形,两进院落。大佛阁依崖而建,阁内土就大佛高9.46米,结跏跌坐,佛面高额丰潗,两耳垂肩,神态安祥,名躁晋阳。“土堂怪柏”为古阳曲八景之一。
多福寺  位于崛围山之巅小峪之中,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一1398年)重建。寺院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大雄宝殿内塑三佛四菩萨,体态丰盈优雅,造形端丽娴静。殿内三壁绘佛传故事壁画八十四幅,采用立粉贴金技法,每幅间采用自然景物相衔接,构思奇特,技法娴熟,为明代壁画之珍品。傅山先生晚年曾在红叶洞、青羊阉隐居著书,后人将他的著述汇集成册,名曰《霜红龛集》。

龙山指南  龙山位于太原西南方向,距城大约25公里。据悉,目前尚无直达山脚下西镇村的公交车。只能乘坐去晋祠的5路车,然后返回约3公里西镇村。待旧晋祠路通车(该路已快竣工)后,去龙山会很方便。

 

 
寻古探幽访龙山 再赏红叶上崛围


  暮秋初冬的一个周日,友人提议出郊外上龙山赏红叶。见我愕然,又补充道:“搞休闲旅游专版,你不亲自体验一把?”我越发不解,其一,太原有“龙城”之称,也有“天龙山”之名,何来龙山?其二,幼时读书,有名家笔下的北京“春天放风筝,夏天游北海,秋天香山看红叶”之句,可那是名闻遐迩的北京香山红叶。太原我也有二十余载的生存经历,从未闻龙山红叶呀!友人笑我浅闻孤陋,遂力邀前往开开眼界。

  汽车行驶约半小时,便到了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龙山脚下。刚才闹市里挟裹着初冬浓浓的寒意一路抛洒怠尽,顿觉秋高气爽,江天寥阔。在西镇村入山口处,立有一块大而陈旧的路牌,遥望迎面的连山,奇峰高峻,重峦叠嶂,山脚铺向山顶的茂盛植被和片片绿林宛如碧翠的裙裾,好一幅龙山秋色图。

  顺着时而陡峭,时而疏缓的山势拾级而上,你便整个融进了龙山的静谧清幽、空旷肃寂之中。

  龙山开发的历史,说来已有一千多年。据记载,早在北齐时期,高僧宏礼受文宣帝的敕命,在龙山创建了童子寺,寺址规模宏大,依山而靠的巨型石佛高达170尺。隋唐时期更是高僧辈出,在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童子寺前的北齐燃灯塔,平面呈六角型,塔身半型,造型古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燃灯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姑姑洞石窟,原为比丘尼礼佛之所,北齐时期为童子寺的别院,现存石窟凿造别致,装饰富丽。石门寺石窟开凿子隋唐之际,窟内藻井、飞天古风扰存。而山顶端雕凿的龙山石窟,更以其规模宏大、题材丰富代表了道教石窟艺术的成熟。石窟共有三层九窟,雕像65尊。窟顶及壁面的龙、凤、鹤等图案形象生动,壁间的元代题记清晰完整,是研究中国道教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思绪飞转,攀登不止。山顶的龙山石窟和旁边很可能也有千年生命史的古柏终于让人止步。岁月的风化和战争的破坏在庞大的石窟上清晰可辨;风雨寒暑也日渐剥削了古柏的枝繁叶茂,间接的枯枝和裸露的躯干愈显其苍桑硬朗。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感怀时世、倚山吊古的绝好所在。

  一只不知名的漂亮鸟儿从眼前猎过,在岩石和古柏间不停穿梭。远处传来清脆悠长的稀疏鸟叫,更觉山涧空旷幽深。

  放眼四周,俯首山坳,但见群山环抱,树木荫翳。鲜绿的松柏巍然挺立在茂密的灌木丛中。一种名叫黄栌的灌木,还算幸运地保留了部分红叶,到让我们领略了万绿丛中片片红的景致。友人不无遗憾地介绍说,黄栌一到秋天,树叶变红,特别是经过霜打以后,树枝变成朱紫,树叶呈现深红色。远远望去,满山遍坡,层林尽染。恰似赤红地毯铺在绿草丛中,犹如团团红霞飘落山间,可谓美妙绝伦,煞是好看。可惜来晚了。站在一旁的我赶忙释怀,顺便相约明年早些时候一定再来拜谒。

  返城的路上,友人突然提议,北上崛围山,那里的红叶曾是旧时太原八景之一,何不前去比较一番?

  沿着市区西北平坦的公路行驰约20公里,便是风景胜地、海拔1280米的崛围山。迎面山头上那座轮廓秀美的七级宝塔,把青山装点的愈发秀美。如果说起伏连绵的西山是一片浪涛汹涌的大海,那么崛围山便是这大海边缘的一个巨大的漩涡。其山势形如巨盆,连峰圈围。山中既有古朴清幽的古刹,又留有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现存的名胜古迹有多福寺、阴阳柏、红叶洞、珍珠坡、舍利塔、青羊庵等。   汽车在半山停下,我们直奔红叶最集中的珍珠坡。这里巨石累累,灌木浓密。春天满坡山花竞放,夏天一面绿屏碧翠,而秋天则是红色海洋,难怪古人将其列为太原八景之首。只是最佳观赏时间稍过,未能将漫山红遍的色彩尽收眼底。

  归途中,大家倦意全无,谈兴不减。置身于秀美山川和碧水蓝天之下,对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神奇造化和奇妙杰作仿佛有了全新的感受和体悟。也似乎明了古人为何行万里路,寄情山水,访名山大川,识三山五岳之根由。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休闲旅游的风景线。   暮秋初冬,依然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走出户外,离开闹市,去散怀山水,沐浴阳光,拥抱自然,享受天籁,收获一份心舒气爽的好心情,不也快哉?

龙山揽胜

  在石窟附近有龙山童子寺遗址。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僧宏礼受北齐文宣帝高洋指使在龙山西北建童子寺。《太原县志》记:“时有二童子见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释迦牟尼的尊称),高170尺,因名童子寺。”

  《北史》、《北齐书》、《太原县志》均记载,原童子寺规模宏大,造像奇伟,最大石佛约高56米。北齐高洋、唐高宗李治都来过这里。金天辅元年(公元1117年)宋金战争,使童子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僧道永重修,以后一毁再毁,今童子寺只留下残垣颓壁,荆棘丛生,而石佛也仅留残迹,其形尚可辨,但风化毁坏严重。另小石龛仍残留十五、六列。

  现存珍贵遗物是高4.12米的燃灯塔,塔呈平面六角形,底部六角须弥座,座下刻六力士,塔身中空,圆形灯座上凿有六角灯室。灯室三面开门,顶部透空,可以排烟,灯室外壁雕有佛像和其它饰物,好像是龙纹图案,因风化剥蚀已无可确认,唯有两个立佛浮雕依稀可见,姿态优美,衣纹流畅,造型朴实,显然是北齐风格。此石塔日本、朝鲜还有留存,但都较晚于此塔。

  晋阳在1400年前曾为北齐北都,后又是唐朝北京,当时佛教盛行,晚上龙山童子寺燃灯塔点燃,远距10里以外,晋阳居民能清楚看见,足见其当时童子寺之盛况。

  石灯塔于1965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69年为保护其免遭日晒雨淋,建造塔亭,但眼下塔身倾斜,亟待进一步维护。

  童子寺东北山崖上有石门寺遗址。寺基无存,但有一石窟,内有高约3米的一尊坐佛。窟顶中央有莲花图案,右壁有飞天塑像,莲花为隋唐间所作。在此窟西十余步,另有一窟,佛像已失,仅存佛座如上段公悦等题记(公元860—870年)。

  童子寺之两山梁后,明仙沟中有一规模不大的石窟,俗称姑姑洞或皇姑洞。原为尼姑礼佛之处,可能是童子寺的别院,寺院无存,仅存石窟,分上、中、下三层,上窟风化严重,中层石窟其形制与天龙山十六窟相似,视其佛龛两侧六棱莲花瓣柱头以及凤凰浮雕,还有持戟武士浮雕,下窟内龛顶垂帷图案古朴柔和,都属北齐风格。左边有残窟遗迹。下层形制独特,空间不大约一丈见方,高2米,整个布局匀称充实,极精致玲珑,可惜破坏严重。据郝树侯先生说,此窟石佛于1929年被盗,盗贼曾抓获,但地方官未做任何处理。

  据刘大鹏《明仙峪志》记载:“水室之北其山处嵬石一方凿洞”,内有神像,士人呼为姑姑,但未知为何神耳。其上峰峦岌,直刺云霄,旁则老松峙,如撑华盖。山半门比,堪称胜境。 (民国十年),今寺无树空,唯荆棘环境于攀登。

制作单位: 新华社山西分社 新闻热线:0351-4291587、4292398 广告服务:0351-4295489
电子邮箱:xhsh@xinhua.org版权所有:新华通讯社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最佳浏览方式:IE4.0以上版本 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