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频道
今日要闻-图片报道-热点聚焦-专题集纳-网上直播-媒体精萃-权威发布-政务公开-企业动态-求医问药-办事指南-人物风采-旅游热线-学校园地
---山西“西八县”农村防治非典见闻(二)

 

  近日,就农村防治“非典”的情况,记者行程千余公里,深入山西西北部吕梁山麓的忻州市所辖静乐、宁武、神池、偏关、河曲等8县,采访了20多个乡镇40多个村庄。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 010-66068671
      010-63076421
传  真: 010-66063682
E-mail:
  jiaodian@xinhuanet.com

新华社记者:于掁海 胡靖国 吕晓宇 网页制作:成文新 要俊德
 
  晋西北8县,惯称“西八县”,人口100多万,其中90%是农业人口,均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历史上这里的老百姓因贫困而远走河套平原谋生,称为“走西口”。西八县处于晋、陕、蒙三省区交接地。“非典”疫情发生后,这一地区又处于内蒙古和太原两个地区之间,频繁的人流、物流,再加上数万名外出打工人员使这里的“非典”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尽管各县采取了种种措施,而且从4月中旬以来已实现零感染。但这次大规模的抗击"非典"客观上是对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一次全面盘点。虽然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打了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但这场战争中暴露出的农村医疗资源严重缺失,山区卫生网络破败等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如果抗击"非典"的工作变成一场持久的斗争,或者今后发生类似"非典"的疫情,像"西八县"这类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健康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县医院没有一辆救护车

  "西八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八县十年九旱,农民连续6年因灾欠收,部分地区大面积返贫,农民人均年收入连年徘徊在800-1000元左右。虽然有的县有煤、铁等资源,但长期形不成较大规模的开发,以"小而散"的煤、铁企业为主,财政入不敷出,多为"讨饭财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医疗投入欠帐多,县级医疗基础设施差,原有的农村医疗网破、线断、人散,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记者了解到,"西八县"大多数县医院连一辆救护车都没有,县防疫站食品检疫全靠"用眼看、用嘴尝"。今年4月初,静乐县发现山西省第一例农村"非典"病例,全县找不到救护车,只好借用县计生委的流动手术车才把病人送往太原治疗。记者来到神池县人民医院,看到县医院像一个破产的企业,住院部病房的窗户玻璃破损,门诊楼内地面坑坑洼洼,办公室内桌椅破旧。新设的所谓隔离病房是几间破旧的小平房,一名发热的患者和9名医护人员被锁在房内,接受"隔离"。记者在采访这家医院时,大门口站着一群围观者,他们说,发热的患者被弄到普通门诊做X光检查,好奇的孩子趴在窗户上往里瞧。尽管这是对一个普通发热患者的实战演习,但这样医疗条件实在令人担忧。这个医院的院长对记者说,县医院设备落后,医疗水平差,曾因管理不善而倒闭,一旦发现"非典"疫情,只能是有准备而没办法。  

神池县副县长杨文才对记者说,医疗水平的限制使神池县对"非典"只能以防为主。防控"非典"一个月以来,县财政已拨出30万元用于宣传、消毒和购买防护用品。每天在交通要道、农村、及公共场所用于消毒的费用多达上万元,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的"吃饭财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要长时间这样下去,怕是难以坚持。在整个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各县虽然在吃紧的财政中都拼命挤出几十万元的专项资金,但这些钱都直接用在了防治"非典"第一线,各县的医疗卫生现状依然没有多大改变。

乡镇医院的状况更让人揪心。静乐县城关卫生院院长马玉宏说,全乡38个行政村虽然村村有个乡村大夫,但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没有学历,年龄老化,半医半农。记者在这个卫生院看到,房子是清朝时期的老房子,墙壁上裂出几道麻绳般的裂缝,房顶上露出碗口大的窟窿。记者了解到,"西八县"80%的卫生院现状是"五十年代的房子,六十年代的器械,七十年代的大夫"。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医疗器械是:血压计、温度计和听诊器三大件。部分县的乡镇卫生院已是人去窑塌。静乐县卫生局局长李茂林说,乡村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很低,县财政只拨工资总额的60%,大多数人每月工资在34.8-66元之间,20年没有调过工资,每人每年仅能增加0.6元的工龄工资。静乐县娘子神乡卫生医院院长韩瑞英说,全院9个人只有她有辆自行车。

小病顶大病等 去痛片吃了20年



  农村医疗设施的落后、乡村医生的水平低下、农民的贫困,使得广大农民的健康缺乏保障,小病硬顶,大病等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者在一些乡镇卫生院看到,药柜里摆放着四环素、去痛片、磷霉素等一些廉价药。神池县南辛庄村几个村民对记者说,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去痛片一块钱一把能吃好几天。村里一些老病 号说去痛片、阿斯匹林吃了20多年。

  静乐县鹅城镇五家庄村民刘虎宽是五家庄村1479口人中唯一的一名医生。53岁的刘虎宽告诉记者,他在村看病30年了。说是医生,其实也是半医半农。他是村里最"吃香"的人,每年正月,村里人都要请他吃饭。平时村里人生了病都要找他,有时半夜要被叫醒好几次。去年他给村里人接生了一个孩子,而报酬是一条不值3块钱的红秋裤。刘虎宽说,没办法,农民太穷了。有的村民看了病,只好给他种地以示感谢。静乐县卫生局局长李茂林说,全县有行医资格的129名乡村医生中,能达到刘虎宽这样水平的只有五六个人。  

  静乐县段家寨乡新店村的乡村医生赵成前说,这次预防"非典",县里只给他补助了一只口罩。靠乡镇现有医疗条件和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别说是抵御"非典"这种疫病,就是一般性的传染性疾病也力量不够。我们能为农民做的只是打打防疫针,宣传宣传防治措施。

 

 
 
 
 
亟待政府伸出手 重构农村医疗网
 
 


  一些基层卫生主管部门的干部认为,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明了构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方向,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可望得到解决。但是,在乡村两级构建一个基本的医疗网络是方便农民就医,解决农民看病难、降低农民就医成本仍显得十分必要。神池县大严备乡卫生院院长张旭峰说,大严备乡距县城20多公里,山高路远,平时农民进趟城往返一整天。如果没有乡镇卫生院,全乡2700多山区百姓看病成了大问题。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再加上一所象样的乡镇卫生院,农民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便会同时得到解决。

  河曲县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的运转为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看病难探索了一条路子。2000年,河曲县以企业赞助、财政补助的方式一次性投入400万元,购买10辆依维柯汽车,改装成为全封闭的医疗车,在车上配备了B超、心电图机、刀包、检查床等医疗器械,能够做一般的小手术。在全县建立了33个医疗服务站,能辐射全县345个村医疗站,配备了X光机、妇科检查械、药房、疫苗柜等设施,配备2-3名医护人员。医院以流动车为载体,将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合三为一。把县级医院的好医生分成几十个小组,每组配备内科学、妇科学、中医科等科别的医生,形成一个科目较全的小分队,每月在固定的日期内轮流到农村出诊。对农民看病减免检查费、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开启"120"急救,患者只要打"120"电话,急救车不受时间、距离影响,必须迅速赶到,做到急病急救护。流动医院的全体人员工资由财政划拨。县财政每年为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补助30万元,包死基数,自负盈亏。

  记者在河曲县刘家塔镇的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石城村医疗站看到,门口标示着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到达时间是"初三、十三、二十三、初九、十九"。据医疗站负责人介绍,这个站可以覆盖人口是2949人。最远的村子离医疗站6公里。正在这里陪小孩输液的崔家店村村民周永光告诉记者,他家的孩子不满一周岁,因感冒发烧需要输液,如果没有医疗站,必须到县医院看病,交通、食宿、治疗、住院等费用累计每天至少100元,现在方便多了,每天仅需20元。

  河曲县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的成功实践表明,构建农村新型医疗网络是一项亟待政府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工程,也是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性工程,没有这项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将无法得以开展。一些基层干部和医疗工作者建议,国家应像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一样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必要投入,重构农村医疗网络。

这些措施包括:一,采取国家、省、市、县四级配套的办法,对每个边远山区乡镇卫生院投资30-50万元用于改善危旧房,增添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常规化验设备和妇科设备。撤销县城附近的卫生院,重点办好山区乡镇卫生院,使其具有大病诊断小病治疗的功能。

二,针对乡村医生年龄大、知识旧、水平低的现状,通过分批集中培训的办法,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对待乡村计生员的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担任乡村医生。

三,开展医疗对口扶贫,把城市大医院更新下来的医疗设备支援到贫困山区医院。 四,推广河曲县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的成功做法,在县级医院配备1-2个汽车流动医院,在农村巡回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