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生观察】“养”更牢 “乐”更多 “为”更广——太原市老年友好型社区新观察

太原市文庙街道双塔寺一社区的银龄课堂上,老师教老人们使用手机进行导航。

清徐县东湖街道春苑社区的工作人员帮辖区内老人办理业务。

太原市万柏林街道东风社区“嵌入式”养老院里,老年人参与趣味活动。
社区作为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核心场所,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太原市7个社区(村)入选。这些社区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晚年画卷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徐徐展开。
不出社区,享受一站式、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李大娘,您抬手试试松紧。这个智能手环不仅能监测健康情况,还能远程定位,您平时就别摘下来了。”11月12日,太原市万柏林区万柏林街道东风社区的工作人员带着智能设备与工具箱,早早来到了居民李秀梅家中。不到一个小时,能一键报警的智能SOS报警器、定时提醒吃药的智能药箱、闪光震动门铃等十余件智能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有了这些设备,我的生活方便了,孩子在外头工作也能放心了!”李秀梅笑呵呵地说。
东风社区辖区内常住人口8279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230人,占总人口数的27%。为破解居家养老难题,社区在万柏林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引入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项目,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安装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这3年里,社区已经为近90户老年家庭安装了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今年新报名的30余户也在陆续安装中。”社区工作人员籍鹏芳说,除了设备升级,社区还依托万柏林区数字养老服务调度指挥中心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为辖区特殊困难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六助”上门服务,把关怀精准送到老人的心坎上。
如果说智能设备是居家养老的“安全卫士”,那“嵌入式”养老院则为老年人提供了在社区养老的新选择。走进位于东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层的养老院,多功能活动大厅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几位护理员正带着老人们做手指操。这家由东风社区引进社会机构打造的“嵌入式”养老院,目前已入住30余位老人,平均年龄84岁,其中大部分是社区居民。“听说社区里有了养老院,我就想着来试试。每天和老邻居一起聊聊天、下下棋,比一个人在家热闹多了!”82岁的郑田说,社区里的养老院离家近,周围环境也熟悉,让入住的老人们特别安心。
养老院在设计和服务上融入了诸多“适老巧思”,让老人的生活更便利。“我们把门牌号设置在房门的下方位置,是因为很多驼背或坐轮椅的老人视线较低,这样老人更容易辨认。针对一些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我们还在每个房间门前安装了不同样式的植物标本挂画,方便他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养老院院长夏婷婷介绍说,这家养老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防—治—康—养”一体化专业护理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餐饮、娱乐等多元养老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一站式、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东风社区党支部书记岳柱清说,东风社区着力打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站点、手边有响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社区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养老不离家、幸福到百年”的美好愿景。
改造升级,让老年人住得舒心、过得开心
11月17日早上8时许,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双塔寺一社区里有不少居民正在晨练。社区崭新的羽毛球场上,67岁的王志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切磋球技。“以前想打羽毛球还得去体育馆,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场地,下楼就能锻炼,太方便了!”王志的感慨,说出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心声。
双塔寺一社区A区3号楼南侧的这块活动场地,曾是社区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前几年,这块场地因年久失修,地面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容易积水,不仅没法使用,还藏着安全隐患。“要是能有个正经的活动场地就好了!”居民的一句期盼,被双塔寺一社区党委书记阎红记在了心里。她和社区网格员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地上门收集改造意见。考虑到社区老年居民较多,他们特意与施工方沟通,在场地内全面铺设了防滑漆,增设休息长椅,让这片废弃的场地变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双塔寺一社区所辖的5个小区均为老旧小区。老年人占比高,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给社区管理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心,社区结合实际制定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方案,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以前这小区,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楼道里的墙皮像雪花一样往下掉。你看现在,环境可是大变样了!”居民张莲生欣慰地说。近年来,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物业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老旧的单元楼裹上了保温层,楼前的台阶旁有了无障碍坡道,楼道里破损的扶手也换上了新装……这些无声的改变,切实提升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基础设施变好了,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层的市民教育室,“我来教你用手机”银龄课堂刚好开课,教师董亚达正教20余名老人进行手机导航、扫码支付、线上挂号等操作。“我们每月会开设两次银龄课堂,教老人们一些实用的智能手机操作技能,还制作了图文版《手机使用指南》供老人随时查看。”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甄佳说,课上还会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老人识别保健品诈骗、冒充子女借钱等常见骗局,提升老人风险防范意识。
“这两年,社区银龄课堂、图书室、老年大学相继开放,老人们有了读书学艺的好去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每次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我心里既充实又有成就感。”社区党委副书记武苗说,双塔寺一社区始终以“老人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老服务做在日常、落在实处,让老年人不仅住得舒心,更过得开心。
优化服务,引导老年人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11月14日,太原市清徐县东湖街道春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层的政务大厅里,工作人员王玲麻利地帮辖区内老人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有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是本人与身份证照片差别较大,没办法进行线上认证,我们就帮他们在大厅的机器上认证。”王玲介绍说,春苑社区辖区内常住人口11063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181人,老龄化率10.7%。为了让老人办理业务更方便、更省心,社区在政务大厅精心打造爱心驿站,提供免费热水、手机充电、业务咨询等贴心服务,并配备了医药箱、老花镜、应急雨伞等便民物资。
“以前的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小,没地方开展活动。自从搬到这儿,来参加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现在老人们即便不办业务,也爱来大厅坐一坐,和我们聊聊天。”在社区工作5年的王玲可以说见证了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全过程。2022年,春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社区政务大厅、老年餐厅、社区医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多种功能区域,为老年人参与各类活动提供便利。
拾级而上,党群服务中心二层的文体活动室里一派热闹景象。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十几位老年居民正对着镜子,伴着轻快的音乐排练舞蹈。“社区的活动可丰富了!我们舞蹈队正在为元旦演出准备节目,到时候一起热热闹闹迎新年!”62岁的盛艳红期待地说。元旦开展迎新年联欢活动,春节邀请老年书法爱好者写春联,元宵节和长辈一起猜灯谜,端午节组织老人包粽子……一场场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活动,让老年人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更让他们的晚年多了份归属感。
作为东湖街道人口数量最多、辖区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的社区,春苑社区将辖区内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6个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以“网格化服务”精准破解社区养老难题。“社区里的老人越多,我们越要把服务做好。老人依赖我们,我们也把老人当成自家的长辈,就想帮他们多办点实事。”2023年开始担任网格员的李美丽说,社区为空巢、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建立起动态“养老档案”,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
除了网格员,热心居民组成的楼院长队伍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每次社区收集意见、宣传政策,我们都会挨家挨户地传达,认真听取每位老人的意见,鼓励他们在社区治理中贡献光和热。”楼院长蒋拖成说,现在春苑社区楼院长队伍中的银发身影逐年增多,居民代表会议里老年群体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老年人从社区发展的见证者变成了参与者、建设者,既为社区治理注入了银发力量,也让“老有所为”的价值感成为滋养晚年生活的鲜活养分。
本报记者杨家炜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让社区成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
连日来,记者走访太原多家老年友好型社区,最深刻的感受是,社区养老服务已实现在“老有所养”的安全感的基础上,加入“老有所乐”的幸福感与“老有所为”的价值感,从“有保障”迈向“有品质”的新阶段。
这些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实践虽各具特色,但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养老服务必须贴合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满足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这意味着社区不仅要通过适老化改造解决老年人居家安全、日常出行、健康服务等现实问题,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搭建起必要的设施场地,以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满足老年人被看见、被理解、被需要的精神需求。
养老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社区作为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深切向往。唯有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持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让“养”的基础更牢、“乐”的场景更多、“为”的渠道更广,才能让社区真正成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让“夕阳红”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杨家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