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3日电(赵阳)“山西美食特产走进新华社” 专场展销活动于11月10日至14日在新华社总社机关食堂举办。本次展销由“新华指数 山西矩阵”全程甄选,70余个品类的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囊括山西16个县域的地理标志产品、非遗手工艺品及山区特色好物。
活动以“指数认证 + 现场展销”为核心模式,既为山西地方品牌搭建了对接北京高端市场的重要渠道,也为总社职工提供了近距离品鉴地道晋味的便捷途径,实现了地方产业推广与职工品质消费的双向契合。
↑↑点击观看视频
醋宴香飘引长队 县域好物受青睐
展销现场,最热闹的当属现制现售醋宴专区。食堂餐台后,身着白色工服的厨师们火力全开,颠勺翻炒间,东湖醋鱼的鲜、老醯酱猪蹄的糯、老醋烤羊排的焦香交织漫溢,搭配山西过油肉、莜面栲栳栳等8凉11热经典晋菜,就连点心也都融入了几缕醋香。“我们守着‘加醋不许酸’的老规矩,让醋香衬着食材本味,不抢风头才够地道。”来自山西的厨师边给醋鱼淋汁边介绍。
循着香气围拢的职工排起了30多米的长队,不少人举着手机记录制作过程。职工李子怡竖起大拇指:“鱼肉嫩得能掐出汁,淡淡的醋香解了腻,比在菜馆吃得还正宗。”退休职工王女士攥着餐盒等在队尾:“听说有现做的晋菜,特意来尝尝,也想带一份给家人。”
↑↑点击观看视频
另一侧的县域特产展台前,人头攒动。寿阳县霍氏寿星农庄庄主霍海川站在玉露香梨堆旁,手里举着切开的梨向职工介绍:“纯羊粪当基肥,没打农药,脆甜少渣能爆汁儿!” 话音刚落,职工杨富淇就扫码下单买了一箱:“比超市便宜,还新鲜,给孩子当水果再合适不过。”霍海川笑着补充:“一上午卖了60多箱,好几位职工留了地址,说吃完要从农庄直接快递。”
怀仁刘姥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跃军守着自家的羊肉展位,不时给咨询的职工递上试吃的小包装:“我们的羊肉选自雁门关塞外的散养羊,肉质紧实不膻。”职工周伟品尝后当即下单:“冬天炖羊肉正合适,有指数认证,买着放心。”
文水县兰花青酒厂津京冀区域经理梁淑涛则忙着给职工倒酒品鉴,透明酒杯里的酒液绵柔透亮。“您小口品,余味里有粮食的清香。”一位穿摄影马甲的职工小呡一口后点头称赞:“不辣嗓子,喝着舒坦,买两瓶留着招待朋友。”

指数认证破壁垒 地方品牌拓新路
“每款参展产品,都经过我们的品质核验和供应链评估。” 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负责人吕晓宇拿起一包沁州黄小米说,新华指数作为国家级平台,就是要为地方好物“背书”,帮他们打破地域壁垒。他进一步解释说,“壁垒”是指县域特产省外知名度低,难获异地认可;二指缺权威认证,消费者对品质存疑;三指中小企业缺资源,难对接多元场景,仅限于区域流通。
文水杏花汾溪酒厂销售人员赵云鹏对此深有体会。他守着自家的白酒展位,向职工介绍:“以前我们的酒主要在省内卖,外地知道的人少。加入指数矩阵后,不仅有了权威认证,还能走进国家机关。” 他翻出订单记录:“活动当天就接到 12 个批量采购咨询,比平时跑一周市场的效果还好。”

寿阳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姜砚峰带来了豆腐干、小米和苦荞茶,第一天就卖了300多斤豆腐干、近百斤小米。“我们寿阳的豆腐干,从明清就用‘两次煮浆、两次过滤’的工艺,以前主要靠熟人推荐。”姜砚峰拿着豆腐干给职工展示,“现在有了指数认证,再加上现场试吃,大家愿意相信这是好东西,‘长寿之乡寿阳’的名头也更响了。”
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伟给职工递上煮好的沁州黄小米粥,“这次和首都职工直接互动,听了不少反馈,比如有人希望出小包装,方便上班族,这些都能帮我们优化产品,为全国市场布局打基础。”

双向受益显成效 产业消费共提升
职工们表示,类似展销解决了“买特产怕假、怕贵”的顾虑。职工李志兰提着两袋特产,里面装着藜麦和玉露香梨:“这次不仅能试吃,产地直供还省去了中间加价,同样的一箱玉露香梨比水果店便宜20多块,太实惠了。”
职工吕世阔则买了不少潞党参和毛健茶:“都是原生态的东西,适合给爸妈泡水喝。现场试吃后再买,心里有底。”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办:“既能买到放心特产,也能帮地方好物打开销路,是双赢的事。”

对山西地方特产而言,此次活动不仅是“卖货”,更是“拓路”。静乐藜麦参展企业中稼祺公司负责人介绍,藜麦原粮和藜麦粥日均销售额达2000元,“职工尝完都说好,不少人问线上渠道,后续复购肯定没问题。”
宁武毛健茶、岢岚红芸豆、文水野山坡沙棘汁、河曲红葱等产品,也凭借过硬品质收获了一批“回头客”。职工张珂萌在现场拍照分享:“这些特产不仅好吃实惠,还能感受到山西的地域特色,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省份的好物走进来。”
“让‘指数赋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中国县域好物走出家乡、享誉全国。”新华指数研究院负责人曹占忠表示,通过指数认证规范品质,通过场景展销建立信任,让消费者能便捷买到地道好物,也更好地助力县域好物出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