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读临汾,微短剧“小体量”撬动产业链“大价值”-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11/07 12:36:14
来源:新华网

“屏”读临汾,微短剧“小体量”撬动产业链“大价值”

字体:

  新华网太原11月7日电(王俊玲)11月4日——6日,2025新华网思客年会在山西省临汾市举行。其间,参加思客年会的嘉宾在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调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临汾抓住了战略性文化创意产业机遇,可以积聚大量微短剧创作资源,同时宣传临汾、扩大影响力,甚至可以通过微短剧将影响力拓展到全球。

  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工业产业见长的临汾在2024年“一脚踏入”了微短剧产业的热潮。从2024年9月开始建设微短剧基地到目前,临汾市已吸引66家公司落地,拍摄微短剧170多部,上线98部,全网播放量破40亿人次,并且先后荣获“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等在业内颇具含金量的荣誉,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线上小屏撬动线下产业

  相较于从微短剧本身获得收益,临汾更看重其将“线上流量”高效转化为“线下经济”的能力,更注重产业的链式发展,着重打造完善的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

  群演、服装、妆造、设备租赁、演员培训、后期制作、城市IP增值、文旅带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微短剧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多可能性,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临汾微短剧产业的起步,更像是承接产业转移,以性价比更高的场景和人力成本、优质的营商环境、特色区域文化等,吸引影视企业从成本相对较高的城市转战临汾,开启临汾微短剧产业链的建设。

  位于市区的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总面积2万平方米,由临汾经济开发区区属国企山西昭新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昭新科技”)负责日常管理运营。

  在微短剧基地刚刚建成时,临汾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白建成就提出:“要快速构筑起一站式、全链条的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吸引微短剧企业入驻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昭新科技针对每个企业,安排专人负责落户企业营业执照领办或代办,只需要一个工作日就能办好工商注册、刻印公章、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业务,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同时还为入驻企业提供微短剧剧本内容审查、开机仪式策划、群演招募、协调拍摄场景、对接吃住行和服化道的“一条龙”服务。昭新科技的员工常常充当剧组的免费“本地外联”,让剧组将精力全部放在拍摄上。

  昭新科技总经理李臻说,“有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是微短剧剧组‘扎堆儿’的理由,我们也是从这里入手,让企业在短期内落地临汾,并且迅速展开业务。”

  剧组在汾城古镇拍摄。新华网发

  “微短剧资金投入小、制作周期短,但是其撬动的产业链却是超乎想象。除了产业链的完善,消费带动也很明显。”李臻介绍说,“临汾经济开发区四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9个月拍摄了70多部短剧,最多时候有8个剧组在同时拍摄,酒店、盒饭、车辆租用、群演费用等消费是很可观的。”

  临汾海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墨正逐步将公司的后期制作也放在临汾本地。“一部剧平均按80集计算,一集制作费用300元,公司从7月到年底计划拍50部剧,仅后期这部分投入就是100多万了。”

  目前,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已经形成覆盖全域、资源共享的400余个场景资源库。通过对山西师范大学旧址、涝洰河生态公园国学馆、金域王府售楼部等闲置场地或者低效利用空间改造,与酒店、样板间、商场等符合现代都市生活场景的场地达成战略合作,临汾不断丰富场景资源。

  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城市“双品质”建设也为微短剧提供了拍摄场景。临汾市坚持“城市即片场”,增加贡院街、财神楼、古城墙等地标拍摄场景,深度挖掘并系统整合旅游景点、人文古迹、传统古村落等资源,打造覆盖全域的特色拍摄场景群。

  “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都适合取景,只需要美术道具老师稍微布置一下就可以拍摄。”陈墨对于丰富易得的拍摄场景十分满意。

  产业链驱动就业链

  随着微短剧产业链的逐步建立、完善,编剧、策划、版权商务与运营、制片、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化道、场务、剪辑、群演、设备租赁、投放与分销运营、演员培训等因微短剧而产生的新就业岗位出现。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拉动效应。

  截至目前,临汾微短剧产业累计使用群演超万余人次、直接解决数千人就业,辐射带动数万人就业,还为入驻的企业及配套服务公司吸纳了大量员工,形成了完整就业生态。产业带动就业成效逐步显现,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里重霄是临汾人,专业长剧演员,在上海、北京拍戏12年了,2024年12月开始在临汾转型拍摄短剧。

  “挺幸福的,从来没想过我能在家门口找到拍戏的工作,以前跟着剧组跑,是北漂、横漂、沪漂。”里重霄说,“在大城市多少会焦虑,面试通勤时间长,前期沟通、等待久,生活成本高。”

  从群演、群众特约演员,到女二、女一,转型短剧不到一年时间,里重霄在临汾已经拍了30多部剧。“现在一个月能参演七八部短剧,收入跟在北京的时候差不多,不努力对不起这么好的市场。工作带给我生活的物质基础,能和家人团聚,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我内心富足。”里重霄颇有感触,“希望大家都能回来。”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的医院场景。新华网发

  不仅专业演员可以在临汾拍剧,当地群众更是通过群演经纪公司,找到了增收的“新剧本”。

  临汾市米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群演经纪公司,已经有7000多人的群演资源了。该公司总经理贾林祥曾经是一名成熟的选角导演,在北京工作多年。

  “刚开始找10个群演都很难,我们是通过小红书、抖音各种渠道发布需求信息,慢慢积累起来的群演资源。”贾林祥说:“群演经纪公司一方面为剧组提供群演培训和服务,另一方面更要保障群演的利益。”

  据李臻介绍,以目前的短剧拍摄量来测算,一天大约要用到百十人的群演,这对于就业是一个很大的带动。

  后期制作、妆造等都是微短剧产业的重要环节,就业带动力也不容小觑。

  “这个比较新鲜的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很大。”陈墨说,“拍一部短剧大概需要六七十人,这里面不包括后期人员。我们在临汾也建立了后期团队,目前已经招收了30多人了。管理、统筹等岗位都在向本地倾斜,要保证公司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员都是本地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就业创业。”

  于10月正式启动的伊凡美学临汾校区,以妆造服化培训为主,其瞄准的就是临汾微短剧产业所带来的妆造人才需求缺口。

  “微短剧需要妆造人才,我们有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订单式培训’让学员可以就地就业。”伊凡美学负责人说。

  为此,临汾市将形象设计师培训纳入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有效性。

  “燕归巢效应”显现

  除了家乡情怀,临汾市用日渐完善的微短剧产业链和优质营商环境,构建着“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生态,给了临汾籍企业家“归巢”的信心。

  “临汾海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墨、临汾经济开发区四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禄洋、山西华尧文化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欣悦、山海文化传媒(山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轶岩、临汾市米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林祥,都是临汾本地人,都是‘喊回家’的。”李臻笑着说。

  山西华尧文化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欣悦见证了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从烂尾楼到满足入驻条件的过程。

  “我们是较早落地微短剧基地的企业。”李欣悦说,“短剧为我们创造了平台,让服装业务向戏服定制拓展,演员穿上我们的服装本身就是为我们做广告、做推介。”

  剧组在临汾经济开发区甘亭工业园区晶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取景拍摄。 新华网发

  海峰影视有限公司是一家新三板创新型影视文化上市公司,是国内微短剧领域兼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头部内容供应商。

  “在商言商,我们做企业肯定要考虑成本,在临汾拍摄场地好协调,场景丰富,群演成本低,政府办事效率高,公司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都降下来了。”陈墨坦言,企业落地临汾既有家乡情怀,也看重发展环境和前景。

  临汾海峰影视刚刚在当地购买了20辆新能源车,用于剧组服装、器材、道具等的运输。“微短剧的精品化趋势只是让这个行业升级,会筛选留下优质的企业。”陈墨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我们踏踏实实地在家乡安营扎寨,公司已经规划在临汾投资建设影视基地了,以年代景和古装景为主。”

  除了企业、人才的回流,随之回流的还有新理念。

  山海文化传媒(山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轶岩,也是一名粉丝200万的短视频博主。他不但将公司落在了临汾,也将他在短视频领域的丰富资源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带回了家乡。

  “要应对微短剧精品化的挑战,需要快速提升导演、编剧、演员等的专业能力。我们所做的就是培养有审美、有价值观的创作人才。”崔轶岩在培训从业者的过程中,时常纠结于“精品化的理念是否已经完整地传达给学员”。

  随着与多个行业的深度融合,站在“风口”的临汾微短剧产业正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正如李臻所言,未来,临汾微短剧产业的良性发展,必然是从“以服务换落地”走向“以生态留住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真正成熟。

【纠错】 【责任编辑:王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