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大型舞剧《烽火平型关》观演超5万人次,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五一”直播吸引2万人在线围观,相关话题网络点击量破5000万……今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紧扣“文化惠民、文旅融合”主线,通过“育人才、搭舞台、塑IP、走出去”四大创新实践,推动文旅“破圈”热度持续攀升,“京西福地·山水灵丘”品牌越叫越响。
“乡土星光”育人才: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造血式升级。自今年4月起,该县利用一个半月时间,在全县11个乡镇组织开展“乡土星光·艺启乡村”文化能人艺人海选活动。活动涵盖歌舞、戏曲、器乐及非遗技艺等多个门类,共征集文艺节目380个,评选出优秀团体及个人248个。这场“接地气”的海选,实现了从“输血”式“送文化”到“造血”式“种文化”的转变:不仅发掘了覆盖多门类的乡土文艺骨干,更让群众从“观众”变“主角”。活动获中国文化报、央广网、新华网等媒体关注,社会反响热烈。为持续激活“乡土力量”,该县组织能人队伍深入景区,通过实景演出、锣鼓秧歌、戏曲展演等形式增强游客互动;旅游集散中心广场“礼赞劳动·秀美灵丘”展演同步直播,仅“五一”当天就吸引近2万人在线观看,基层文化“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
“唐河听乡音”聚人气:从“一枝独秀”到“全域狂欢”的文化盛宴。“唐河两岸听乡音,十里八乡都来凑!”今年夏天,灵丘县首届“唐河两岸听乡音”消夏主题晚会火遍城乡。全县11个乡镇的文化能人艺人纷纷登台亮相,各展所长,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充满浓郁乡土风情的视听盛宴。首次实现乡镇“全覆盖、全冠名、全参与”,成为灵丘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场“文旅搭台,乡镇唱戏”的盛宴,不仅让本地群众过足“文化瘾”,更辐射周边县区:不到半个月,现场观众累计达10万人次,相关内容在网络平台收获点击量超5000万次,成功打造了一个叫得响、特色明、推得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烽火平型关》塑IP:从“历史地标”到“流量爆款”的文旅跃迁。灵丘因“赵武灵王”得名、以“平型关大捷”闻名,围绕这两大核心IP,该县精心策划并推出了推出大型舞剧《烽火平型关》和锣鼓交响诗《赵武灵王》,让“红、古、绿”资源“活”起来。今年8月下旬,锣鼓交响诗《赵武灵王》在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期间精彩上演,现场千余名观众,包括众多国际友人,报以阵阵喝彩与热烈掌声。大型舞剧《烽火平型关》自9月25日纪念平型关大捷胜利88周年之际推出后,热度持续攀升。尤其在国庆期间,600多名演员以刚劲有力的舞姿,生动再现了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引得游客纷纷记录精彩瞬间,沉浸式体验不凡岁月。该剧累计观演人数已超过5万人次,并获得央视新闻报道,产生了广泛的轰动效应,平型关红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地艺术节”拓版图:从“本土热”到“全国红”的文化突围。怀着让灵丘文化走向全国的初心,该县今年多维度推动文化“走出去”:春节期间联合铁路部门开行“贺岁专列·灵丘文旅伴您同行”,将文化祝福送抵八方旅客;国庆前夕在平城区举办“灵丘红韵,平城回响”红色巡展,通过专题展览、文艺表演、视频展播等形式,生动展现灵丘革命岁月与英雄事迹,10天吸引超10万人次观展,进一步深化域外认同。“灵丘抗战史”主题图片展从县内延伸至大同市40多所中小学,展期排至年底;罗罗腔剧团第六次受邀参加石家庄“东西南北中”丝弦展演;首届涞源、蔚县、灵丘三地飞狐民俗文化艺术节上,罗罗腔、红石塄秧歌、麦秸画等非遗集中亮相,让“京西福地·山水灵丘”名片走向更广阔舞台。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家门口”到“全网红”,灵丘文旅的“破圈”之路,既是文化惠民的“民生答卷”,也是区域品牌的“成长日志”。下一步,灵丘县将持续深化“红、古、绿”资源融合,让文化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让“京西福地·山水灵丘”的名片越擦越亮。(来源:灵丘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