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半月谈丨不放心,也不放手:说是备案,结果比审批还慢
要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治理效能,关键是要做到各层级权责一致、责能一致,让基层的事基层说了算。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积极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在厘清权责的过程中,用备案、登记甚至口头通知等方式“卡流程”。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说是备案,其实就是上级说了才算。
明明是备案,用时比审批还长
近期,中部地区某县任命了一名副镇长,该名干部由事业岗转为行政岗,但在任职后不久,又回到了原来的事业岗位,原因是副科级行政岗位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备案迟迟没有完成。为避免被问责,县里只能将其已被任命的职务撤销,等待市级备案。
“虽然是备案,市级部门也不承担任前审查等程序,但备案的流程长,有的干部甚至任命两三年后都备不了案,这些干部也被戏称为‘黑干部’。”一名基层干部说,个别干部为了成功备案不影响后续工作,只能通过找关系、请托等方式疏通关系。
西部地区一家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平级调岗3位负责人,按照原有人事管理权限,平级调整只需本级单位党组动议后,报备上级管理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本级将名单上报后,上级主管部门对行文表述、人员履历反复核查,本应1个月走完的流程,拖了半年还未完成。

“3人原来各自负责重要业务板块,上级不批复同意备案的文件,本级就无法正式任命,这就直接导致3人对原来负责的业务不上心,新业务又接不上手。”该单位的一位人事工作人员无奈表示,照此下去,本年度的任务目标都很难完成。
“知道自己岗位要调整了,旧业务就不想管了,管好管坏跟我也没多大关系。”其中一位拟调岗人员说,“但新业务板块,我也没法‘发号施令’,毕竟任命文件没下来,名不正言不顺,没法干。”
近年来,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下移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基层组织,各地也有序推进为基层赋权与资源下沉等工作。然而在治理转型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坦言,一些权力下放时上级“不放手”“不放心”,以备案、登记等方式行“审批”之实。
中部地区一名基层干部说,当地前几年将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权限下放给了乡镇,一般耕地就可以用来发展设施农业,但由于土地性质等关键信息需以自然资源系统图库内容为准,万一存在土地性质不符的情况,项目就可能直接面临处罚。“为了消除风险,乡镇基层在推进项目前,仍会向县级相关部门备案,本质上就是‘征得同意’。”
权不明、责不细、管不清
有基层干部表示,备案不属于事中事后监管,相关规定要求必须在事前进行,很容易“约等于审批”。少数上级部门在备案指导时,甚至不发文件,而是以电话通知的形式下发指令,导致基层干部既没有决定权还得担责任。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备案式“审批”过于拖沓,既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系统性,也反映出当前为基层赋能需要破解的几类问题。
——上级不放权,责任还得基层担。中部某县一位基层干部说,最害怕在向上级备案后,上级以电话、口头通知等方式“绕过正常办事程序”指导工作,实际仍是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下面。“不听上级招呼,容易在以后工作中被‘上眼药’;如果听了,没有正式文件,一旦出了事,下面就得承担责任。”
——责任不清晰,备不备案很为难。行政审批、备案清单中虽然明确了哪些事项由上级审批,哪些事项只需下级备案,但也标注了用来兜底的“其他事项”。“有些事项既没在审批清单,也没在备案清单,且与之相关的事项有些需要审批,有些需要备案。”一名基层干部说,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其他事项”了,而这些事项往往权责模糊,令基层难办。
——监管不完善,备了案也“无人管”。一些干部认为,备案的本质是宽进口、严管理,但在一些事项上由于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备案形同虚设,问题长期存在。“例如,商家推行预付卡属于备案事项,但事实上不仅难以做到全部备案,也缺乏对预付资金的有效监管手段。”一位干部反映,看似通过备案有了“婆家”,实际上出了问题还是不知道找谁管。
莫让“向上备案”异化成“隐形审批”
当前,各地都在减轻基层的考核压力,防止职责任务随意下沉,想方设法为基层减负。推行备案制度,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本应是赋能基层的责任指南和减负利器,但部分地方在执行落地过程中却让赋能成“负能”,“向上备案”异化成了“隐形审批”“向下甩责”。受访干部建议,要切实落实权责清单要求,以事中事后监管的稳定性,给予事前备案更多确定性。
对于权责清单中的“其他事项”等权责模糊地带,上级部门应加强规范性、原则性指导,赋予基层相应的自主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出现“其他事项”实属正常。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应对已完成的“其他事项”举一反三,及时完善权责清单,莫让完成“其他事项”成工作常态。
对于重点项目和重点事项,该审批的严格审批。如对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资源调配和长远规划的事项,要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保科学决策与规范管理。
对于一些事权已下放,但基层履职能力尚且不足的备案事项,要强化政策执行,想方设法为基层赋能。在基层缺乏经验、需要支持时,上级部门要优化指导方式,杜绝电话、口头通知等易发生甩锅、权力寻租的指导方式,同时加强资源倾斜、适当给予配套支持,提升基层承接能力,实现人财物匹配,权责利统一。(记者 王劲玉 梁晓飞 白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