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就生态答卷 赋能绿色发展——汾河流域污染治理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9/20 09:04:08
来源:山西日报

写就生态答卷 赋能绿色发展——汾河流域污染治理观察

字体: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报道④】写就生态答卷 赋能绿色发展——汾河流域污染治理观察

  汾河谷地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口密集,其生态环境状况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美丽山西全面建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目标,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汾河谷地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数据显示,2024年,汾河谷地五市32县(市、区)中除祁县外,其余县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同比下降;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17个,占比81.0%,同比持平,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Ⅲ类水质。今年前两月,32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同比下降;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16个,占比76.2%。

  工业企业绿色升级

  9月15日一大早,运城市民韩浩翔打开手机,查看当日环境空气质量情况,手机提示:“当前空气质量为优,空气良好,可以外出活动。”随后,他换好衣服出门去附近公园跑步。

  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百姓共享生态之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的空气。

  近年来,运城市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三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责任量化考核方案》等十余项政策文件,构建“考核、排名、奖惩”机制,以明确的激励约束措施推动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向好。2024年,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5,同比下降10.1%,改善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在全省城市中排名第一。该市完成对汾河谷地区域所属范围内3家焦化、3家水泥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标改造81家企业,深度治理26座工业炉窑,在此基础上实现2024年全市PM2.5排放量下降12.2%。全面检修区域所属范围内供热企业及协同供热企业锅炉26台,并同步检修其附属设施和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二氧化氮排放量同比下降13.6%,推动建龙、高义等钢铁企业和6家金属镁、钙企业开展一氧化碳治理工程,一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5.8%。

  近日记者在位于平陆县的山西复晟铝业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里料仓被气膜大棚包起来,运输车辆不时在全封闭料仓进出,没有了以往露天堆放产生的扬尘。复晟铝业环保负责人介绍:“这是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的5000平方米气膜大棚,实现原料全封闭存储,减少了扬尘污染。”

  作为我省重污染行业首批A级企业,近年来,复晟铝业先后累计投入8.3亿元用于环保,通过环保升级,电厂锅炉采用“滤袋+湿电”两级除尘、大湿法脱硫等工艺,实现超低排放;煤气发生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加湿法脱硫,脱硫排放相比标准下降50%以上。

  复晟铝业的绿色发展,是运城市科学统筹、生态环境部门精准施策、工业企业主动作为,多方协同、共同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态实践。截至目前,该市积极培育A级企业、B级企业、引领性企业,引导C级企业加快实施提标改造,形成企业环保升级的强劲态势。

  清洁取暖覆盖城乡

  汾河谷地一直是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在之前成效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在持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同时,有序推进太原盆地、临运盆地清洁取暖改造。

  以前冬季在农村,家家烧煤、户户冒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影响,对百姓生活也造成了困扰。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村民冬天去城里当“候鸟”,夏天再回村里居住。这几年冬天,晋中市祁县东观镇晓义村77岁村民郝玉香不再一到冬天就去城里的孩子家“躲寒”了。如今,在位于汾河谷地的广大农村,清洁取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农村居民告别了一到冬季就得到城里当“候鸟”的历史。郝玉香老人告诉记者:“安了空气能,家里很暖和,和城里没什么两样。我也不用去县城的孩子家里过冬了。”

  与郝玉香家一样,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的南下温村“煤改气”项目覆盖全村360个居民宅院,实现全村居民生活能源清洁化。走进南下温村,家家户户都被鲜亮的黄色输气管道串联,街道整洁有序,房前屋后干净明亮。记者来到村民李勇荣家,他指着家里的天然气管道对记者说:“以前一到冬天,我们就得自己烧煤取暖,现在换了天然气,不仅能供暖,平时还能做饭、洗澡,随时打开就可以使用,十分方便。”

  2017年,太原市被确定为首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该市每年发放运行补贴2.4亿元用于清洁取暖补贴。如今,“煤改电”“煤改气”、集中供暖等清洁取暖作为安全、清洁、舒适的取暖方式,已被群众广泛认可,温暖了广大城乡的千家万户。

  做好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既是保护美好环境的本质要求,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积极巩固和提升清洁取暖改造成果,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拓多种清洁取暖途径,既满足用能需求,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温暖过冬、清洁过冬。

  污染治理联防联控

  为深入推进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我省着力加强太原盆地、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同时,聚焦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重点城市,突出“一市一策”精准管控,常态化开展走航巡查,推进攻坚措施落地落实。

  近年来,我省将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创新,建立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统一治理标准、统一监测预警、统一监管执法,推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太原、晋中等汾河谷地沿线城市,成立了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小组。各市打破行政壁垒,共享监测数据、联合执法检查、共同制定应急响应方案。比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各城市统一行动,实施工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道路洒水降尘等措施,避免了各自为政导致的治理效果不佳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治本之策。汾河谷地传统产业以煤炭、钢铁、焦化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高排放特征明显。为此,我省出台政策,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退川入谷”。太原、临汾、运城等市积极响应,引导多家钢铁、焦化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集中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执法监管是保障治理成效的有力武器。我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监测设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巡查、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对污染源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对违法排污企业“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形成强大震慑。

  汾河谷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我省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一系列成果,不仅让三晋大地的天更蓝、水更清,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展望未来,我省将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支撑与公众参与,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守护汾河谷地的蓝天白云,让汾河谷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力量。(记者程国媛)

【纠错】 【责任编辑:王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