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作为中国唯一以黄河弯曲命名的县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近年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目标,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谱写了一曲黄河生态保护的壮美篇章。
精细化环境治理,实现高标准控源截污
涉煤涉矿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是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曲县加强源头管控,严格划定禁止开采管控区范围,严厉查处企业超产能生产、违法占地、违法用水等行为,同时,推进工业企业分类处置,压实煤矿环保主体责任,精准指导企业完成生态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加快绿色升级改造。
在国家能源集团山西鲁能河曲电煤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上榆泉煤矿洗选厂,干净整洁的厂区内,智能化中控系统有序运作,几位技术工人穿梭其间。近年来,上榆泉煤矿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发挥煤电一体化协同减污创效机制,提高固废、危废的综合利用及处置水平,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图为上榆泉煤矿洗选厂内部(赵宗茜摄)
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是解决道路扬尘污染、防范道路运输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河曲以煤炭等大宗货物“公转铁”为主攻方向,以G338国道、S249省道、S308省道3条国省干道为重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提高绿色集疏运比例。
“我们对重点货运源头企业进行不间断巡查检查,企业进出场车辆均落实篷布遮盖和封闭等措施,同时加强货运车辆道路管控,处罚货车不苫盖、抛洒滴漏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物料运输扬尘源头治理。”河曲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清河底、整新坡、建新岸、植新绿……近年来,河曲县全面推进“三河三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黄河河曲段、朱家川河、县川河等河道进行全方位整治,切实改善行洪排涝条件,提升河道环境质量。同时,严把污染入河“闸口关”,全天候在线监测黄河水质,通过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县城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严防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全方位生态修复,实现全流域“扩绿”提质
曾几何时,河曲这片土地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灾害频发。
如今,行走在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内,黄河岸边绿意盎然,黑鹳、遗鸥、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大天鹅、白琵鹭等2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也频繁现身,湿地覆盖率达76%,鸟类数量增加至160余种,成为河曲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
图为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赵宗茜摄)
2023年,随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河曲县把沿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关键之举,对黄河流域河曲段进行切片分块,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组建10个专项工作组,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河曲县成功打造黄河湿地公园、沿黄绿色生态长廊等生态景观,不仅在防洪、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一步,河曲将启动投资3.6亿元的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负责人王永胜表示。
河曲县还开创了“项目化打包开发,多元化投入、全资源利用、全方位管理”的整沟治理新模式,对流域内资产、资源确权,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将村民耕地、林地折算为股本变股权,实现人地分离,利于统一开发。
在整沟治理模式推动下,田巨峁村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不仅高标准完成了7.5公里通道绿化与8000亩荒山造林,更实现了整村搬迁,并依托特色经济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建成了3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站、6000头种猪养殖场及千亩红辣椒示范片。榆岭窊村也在整沟治理过程中吸引能人回乡投资,通过移土山、平梯田、疏沟渠、打水井、建别墅等方式积极实施村庄改造。
产业转型与生态惠民协同并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助力产业蝶变和乡村振兴。河曲县始终把黄河流域区域整治作为倒逼产业绿色转型的抓手,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全面提升煤电支柱产业发展,同时发展煤基新材料、装备制造、固废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低空经济服务等产业。
在上榆泉煤矿的综合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上实时显示井下作业面相关数据,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定时巡检大幅减轻井下巡检的人力负担,既提升效率,更确保安全。“围绕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我们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日常生产经营中,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建立了环保型矿山,努力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先锋。”上榆泉煤矿副矿长吕文韬表示。
脱毒马铃薯、杂粮、海红果、畜牧业……聚焦农业“特”“优”战略,河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3+1”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一乡一业”产业,进一步巩固沿黄省区农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在县域平川区,丰禾有机农场、唐家会设施蔬菜园区等有机果蔬供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在半山区、高山区,依托中国红葱产业研究院成立河曲县红葱产业协会,以“中国红葱之乡”“河曲红葱”等品牌为牵引,全力做好“葱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
以绿色为基底,河曲还大力推进西口古渡、临隩公园、黄河湿地公园、弥佛洞等沿黄景点打造,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夯实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河曲县唐家会村,前不久闭幕的国防教育基地少年军团特训营首期课程,即是该村立足黄河区位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为唐家会村设施农业产业园俯瞰图(唐家会村供图)
从负债累累的纯农业村蜕变为山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唐家会村加快构建“1+N”农文旅融合模式,精心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红色教育、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城(明长城遗址河曲段)、一墙(党建主题墙)、五园(亲子游乐园、鲜食采摘园、玫瑰观赏园、设施农业示范园、滑雪园)、一广场(党建广场)”空间布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穿境而过,独特的交通区位和生态本底为本村吸引人才回归、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据唐家会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贵介绍,2024年,唐家会村集体经济收入370.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万元。(赵宗茜、董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