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的手撕钢已声名远扬,人们知道来之不易,但到底有多不容易,支撑他们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又是什么?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手撕钢项目技术负责人廖席表示,一片薄如蝉翼能被徒手撕开的钢,背后藏着十年的坚守与突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材料从太钢的实验室走向世界。
新华网:太钢的手撕钢已声名远扬,人们知道来之不易,但到底有多不容易?
廖席:手撕钢从立项到量产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们有统计的数据是经过了711次失败。700多次试验,每一次对我们来说都刻骨铭心。
手撕钢难的就是轧制,难解决的就是断带。但手撕钢的断带和常规的钢铁断带不一样。手撕钢一旦发生断带,就要停机,需要一位工程师钻进机床,在四十多度的高温环境下,清理干净油渣混合物后,一切重来。
最开始时,差不多一两天就要来一回,确实是很煎熬的。
新华网:那支撑你们走下去的是什么?
廖席:支持我们走下去,我想有几方面:
第一,国家有需求。我们在攻坚手撕钢的时候,面临国外高价卖、我们高价买,甚至在有些领域拿钱也买不到,是卡脖子的。这迫使我们去做它。
第二,这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要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太钢有世界上一流的装备,有80多年的不锈钢的生产经验,有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
我们当时是有信心,也相信有能力把它做出来。当时,整个团队有这么一股子劲儿,既然国外能干,为什么我们不能干?!
企业一直在鼓励我们去创新。太钢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反对守成,不停地创造新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曾经闹过小情绪,当时我们干了一年多了,没见到什么希望,没有干成也没有质的突破,我找到公司领导说“这个事你换个人吧”。公司领导说,你自己眼里看不到进步,但其实有进步,从0.05毫米到了0.03毫米了,积累出的数据就是进步的方向。
公司领导总会跟我们说你再尝试一次、你再试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次又一次尝试后最终实现突破。
新华网:在以创新助力山西转型方面,你们团队以及太钢集团有什么好消息分享吗?
廖席:好消息很多。
手撕钢不仅厚度从0.02毫米精进到0.015毫米,更在不同应用场景做到全球首发。手撕钢行业从十年前尝试完成任务,到现在主动引导行业发展,国家发展需要哪些金属材料,我们就主动研究哪些材料。
我们团队有快速进步和发展,从原来的六七个人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个人,而且也更专业化了。
我们团队确立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对于金属材料来说,一定会薄化轻量化。我们未来研究方向就是继续薄化。比如大家熟知的折叠屏手机,那能折是不是就可能能卷?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是不是手机有可能像画一样卷起来,或者像笔一样带在身上?
我们做材料研发一定要提前去做,不然量产时再去研发材料就来不及了,总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跑是不行的。一个高科技企业、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在引领行业发展。
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出生产车间,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