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汇山西”专家人才夏令营暨第二届“运城人才周”山西绛县专场活动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的25名专家教授及36名青年人才齐聚绛县,以“智力赋能”为主题,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为绛县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智赋能传统产业,点燃转型“新引擎”
绛县紧扣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聚焦干部群众和企业发展急需,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搭建“云端+线下”学习平台,开展了4场高水平专题培训。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案例解析+互动研讨”模式,围绕智能制造、数字乡村建设等前沿课题,为全县660名干部及企业负责人系统梳理发展思路、传授实践经验。
专家团队还深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企业,开展“诊断式”调研。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堵点,专家们从夯实数字基建“硬底座”、推动“产业+AI”深度融合等方面,精准提出了15项数字化改造建议,助力传统产业告别“粗放式”生产,迈向“智能化”升级新赛道。
科技扎根田间地头,破解农业“发展题”
绛县的“三红一药”(山楂、樱桃、草莓、中药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活动中,由吉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专家领衔的科技服务团,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以“田间课堂+定向攻关”模式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11名农业专家深入23个专业合作社,手把手指导农户解决山楂优质品种培育、樱桃精细化栽培管理、草莓温室环境智能调控、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际问题35个。这些“接地气”的技术服务,不仅为农户送去了“及时雨”,更夯实了绛县打造全国“三红一药”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根基,让科技成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
产学研协同攻关,激活材料“新势能”
新材料产业是绛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7名材料科学、化工专家,专程赴山西中科晶电信息材料公司开展“科技会诊”。专家团队通过走进实验室观摩、深入生产线考察,与企业技术人员并肩作战,针对高迁移率6寸高阻砷化镓晶体研发等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同时,专家们还从生产技术优化、研发方向规划、管理模式完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诊断指导,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为绛县新材料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跃升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校地共建长效机制,筑牢人才“蓄水池”
为推动人才服务从“短期活动”向“长期合作”延伸,绛县创新实施“人才+实践”模式,组织4所高校的41名师生组成社会实践团,开展“双线赋能”行动。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团队深入基层,为120名群众提供义诊服务,为210名基层医疗工作者开设专题讲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北京联合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师范类团队,在3所乡村学校开设暑期公益课堂,覆盖330名留守儿童,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活动期间,绛县还与相关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起“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短期服务+长期共建”的良性互动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持续激发县域发展的人才活力。
此次活动的举办,既是绛县深化产才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县域引才聚智、服务发展的有力探索。下一步,绛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更多人才扎根绛县、建功立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杨银军 张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