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东张联村以党建“三力”激活乡村治理“全盘棋”-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7/24 15:57:20
来源:运城日报

芮城县东张联村以党建“三力”激活乡村治理“全盘棋”

字体:

  原标题:支部“掌舵” 乡村“蝶变”

  ——芮城县东张联村以党建“三力”激活乡村治理“全盘棋”

  东张联村组织妇女学习布艺制作。

  走进芮城县南磑镇东张联村,玉米地的喷灌设施滋润着沃土,生姜种植基地里的幼苗舒展着新叶,文化广场上的锣鼓声传递着欢腾。

  这幅生机勃勃的图景,正是东张联村以党建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凝聚治理合力的生动写照。

  曾几何时,这里集体经济空壳、人居环境杂乱,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增收。2021年,东张联村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年轻班子以“破局”的魄力、“聚力”的担当、“凝心”的智慧,办合作社壮集体、兴产业富百姓、抓文化聚人心,让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正驱动着东张联村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支部领航“破局”

  站在东张联村的玉米地边,春玉米已长至1米多高,每隔2.5米便有一个“蝴蝶”式喷头的喷灌设施,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二立满脸欣慰。

  东张联村有7500多亩耕地,辖内有1161户3867人,常住人口近2000人,曾长期面临集体经济“空壳”的困境。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9人组成的村“两委”新班子实现年轻化,平均年龄43岁,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为破解集体经济困局,东张联村村“两委”瞄准土地流转,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家把地包给外人,每亩地年租金100元至200元,且流转费后置;交给村集体,每亩450元,先付费后耕种。”

  2021年,首批流转400多亩土地,但村集体账上没钱,村“两委”成员便自掏腰包凑齐了40万余元——吉二立20万余元、张永安8万元、董效军7万元、董晓泽6.8万元……

  2022年5月,村党支部领办的芮城县诚至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负责流转土地的粮食种植。

  “无论盈亏,合作社除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外,每亩地还要向村集体交100元。” 吉二立介绍,随着流转耕地产生效益,流转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6月种玉米时增至600亩,10月种小麦时增至800亩;2023年6月达1200亩。截至今年6月,合作社流转的耕地已扩至1800亩。其中,1000亩实现了连片种植,500多亩配套了滴灌、喷灌等设施。

  2023年、2024年,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突破100万元。2023年年底,合作社还清了所有村“两委”成员的垫资。

  如果说,东张联村的粮食种植合作社稳住了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盘”,那么,蔬菜种植则为合作社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2023年,有村民从山东挖姜回来,称当地种一亩姜能净赚两三万元,他打一天工,就能挣500元。起初大家并不信,直到第二年他回来再次提及。

  2024年10月,经芮城县教育体育局驻村工作队提议,东张联村村“两委”班子商议,派出联合考察队,先后3次前往山东考察,首探产业概况,再学管理技术,三研销售储存。得知当地生姜地头价超过3元每斤、产销两旺,且东张联村的土样、水样检测显示更适合种植,口感品质优于山东后,村里决定试种。

  今年3月,东张联村在流转的土地上试种了30亩生姜,随后成立了芮城县绿鲜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委员董晓泽任法人,驻村工作队委派刘娟妮具体指导合作社产业发展。

  “我们选用的是高产抗病害的‘山农1号’,采用大棚种植,因为生姜喜温湿、怕高温强光,还配套了喷灌、滴灌设施。撤棚后现在盖上了黑色遮阳网,照料精细如‘大熊猫’一样。”刘娟妮说。

  种植过程也颇为讲究:下姜种时需四五十名工人,在35厘米至40厘米深的沟里播撒,再覆上3厘米至5厘米厚的土;作为根茎作物,需通过培土促进生长——将两侧土壤往中间拢,让原本的沟变成垄,防止姜块露头发绿。

  “我们每天都要来地里看看,就像管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操心浇水、补肥。”刘娟妮说,目前,姜苗已长至1米高,准备拔草、撤杆、首次小培土,预计10月中下旬成熟,亩产可达4500公斤至6000公斤。

 民生为本“聚力”

  东张联村的土地流转,不仅让分散的耕地聚成了“整块田”,更让村民从过去“单打独斗”的农耕模式,转变为“抱团分红”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获得感如同田埂上的庄稼一般节节攀升,也切身体会到:“基层治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以前把地包给外面的大户,都是先种地、后给钱,有时候拖拖拉拉,甚至有承包5年只给4年钱的情况。”村民冯建茹提起过往仍有感慨,“现在流转给村‘两委’,一亩地450元,开春就把钱打到卡上,还签了5年合同,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咱心里踏实!”

  2022年夏收后,小麦行情一路向好,部分村民看着合作社丰收,心里犯了嘀咕,想把流转出去的地收回来自己种。“老百姓的顾虑咱能理解,毕竟谁都想多挣点。”吉二立说,村“两委”连夜开会,最终定下“效益共享”方案:从2023年起,除固定流转费外,再给村民追加分红。

  当年,村民流转出去的每亩地就分了70元。其中,40元是现金,30元换成了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家家户户都领到了实惠。截至2024年,两年累计分红近21万元,当初有顾虑的村民都彻底放了心。

  土地流转的红利,还辐射到了每一寸角落。村里一些闲置地块长满杂草,或是种着树龄老化的果树,没人愿意接手,村“两委”主动揽下活计,组织人力刨树、平地,把“边角料”变成“聚宝盆”,流转费用也一分不少都给到原主。

  对于脱贫户来说,这里更是“家门口的增收站”,从“等着帮扶输血”到“靠着就业造血”,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李成玉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全靠十几亩薄田生活,老人常年患病更是让家庭雪上加霜。2021年,她把6亩地流转给村集体,“不光每年能先拿到2700元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米面油也不用买了。”更让她欣慰的是,在合作社务工,锄草、修水渠……半年就能挣五六千元,“不用出村,还能挣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姜种植基地里,村民程桂勤正忙着给生姜培土。“儿子患强直性脊柱炎,儿媳在外务工,孙子读硕士研究生开销大,我身体还硬朗,还能为他们减轻点压力。”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却有光,“现在基地里活儿多,晒姜、选种、除草,有啥干啥,一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一家人的生活费就不愁了。”

  “让老百姓的口袋实实在在鼓起来,才是治理的硬道理。”吉二立说,再往后,村里计划购置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推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既让种地更轻松,也能腾出更多人力参与产业务工,让“抱团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文化铸魂“凝心”

  走进东张联村,平坦宽敞的巷道延伸至家家户户,道路两侧的月季花团锦簇,桂花树暗香浮动,崭新的路灯杆整齐排列,每一条巷道都有了专属的名字——“东明路”“崇信巷”“文昌巷”“福安巷”……既透着乡土气息,又藏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两年,我们硬化主巷道8000多米,同步推进绿化、亮化,路边栽上了月季、桂花,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吉二立笑着说,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让村民打心底里欢喜。

  “村子越来越像花园了,住着比城里还舒坦。”在县城陪读的村民李姣说,虽然平时住在县城,但每到周末,她总会带着孩子回村,“走在巷子里闻着花香,跟街坊邻居唠唠嗑,比住在楼房闷着强多了。”

  环境美了,更要让文化“活”起来。村里的退休干部朱惠民,用两年多时间整理编撰了《东张联村志》,从村庄变迁到姓氏族谱,从民俗风情到模范事迹,厚厚的村志里藏着全村人的共同记忆。

  “这在全县都是头一份,不少村子都来取经哩。”吉二立说,编撰村志时,村集体刚有了积累,就拿出专款支持,还号召村民自愿捐款,共筹集20万元,除了编书花费的十几万元,剩下的钱全部投入文化建设,组建了一支百人锣鼓队。如今,逢年过节或村里有大事,锣鼓队一敲,全村人都能聚到一起,热闹劲儿十足。

  文化铸魂,更要暖人心。从2023年起,每逢春节、中秋,村“两委”都会给80岁以上老年人、老党员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拉着老人的手聊聊家常;对于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的农户,村“两委”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上慰问金,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对于考上985、211高校和军校的学生,村里每年都会资助每位优秀学生2000元,直到大学毕业,并为其中的脱贫户学子赠送价值500元的生活用品。

  “2023年有两个孩子受益,2024年增加到7个,今年预计能超过10个,累计资助快20人了。”驻东张联村第一书记关帅鹏算起这笔“人才账”格外自豪,“现在村里风气变了,家长们都念叨着‘好好供娃读书,将来给村里争光’,这比啥都强。”

  东张联村还推行网格化管理,5名网格员分片包户,谁家有矛盾、有困难,网格员第一时间上门。

  “以前邻里吵架、彩礼攀比的事不少,现在有了网格员,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效军说,遇到难调解的纠纷,村“两委”就组织老党员、乡贤一起上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不行就按村规民约来,“这两年,高价彩礼少了,互帮互助多了,谁家有红白事,大伙都主动搭把手。”

  傍晚时分,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锣鼓队排练正酣,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嬉戏,老人们坐着小马扎听戏聊天。“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窝在家里,现在不一样了。”村民杨小兰说,村里的文化活动多了,人心也更齐了,“这日子啊,不光有钱赚,心里也亮堂!”

  从环境改善到文化惠民,从人心凝聚到新风养成,东张联村用文化铸魂聚起了发展合力,让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记者 范娜)

【纠错】 【责任编辑: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