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追忆太原会战烽烟 -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7/23 10:35:47
来源:新华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追忆太原会战烽烟

字体:

  新华社太原7月23日电 题:追忆太原会战烽烟

  新华社记者马晓媛、樊欣阳

  暑假来临,位于太原城区的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迎来一波又一波年轻的参观者。展厅内,与太原会战相关的文物、照片、展板不时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

  “虽然相隔88年,但这场会战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走近这段历史,依然感觉很震撼。”来观展的大学生宋春雨说。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日军占领平津后,兵分三路进攻华北,其中一路沿平绥铁路西进,兵锋直指山西。

  “太原会战是由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组成的战略防御体系,各路兵马在山地间构筑起层层防线,与日军展开殊死较量。”抗战史研究专家、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杨建中说。

  战斗从晋北开始打响。晋北重镇大同及周边各县先后失守,中日两军在内长城一带展开激战。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主动设伏,首战大捷,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一场大捷振奋人心,但未能阻止日军南下步伐。随着雁门关失守,首府太原告急。日寇一旦占领太原,可沿同蒲路直下黄河,进逼潼关,威胁西安。要保卫太原,必须守好最后一道门户——忻口。

  10月13日,日军对忻口守军防御阵地进行猛攻,中国守军奋勇抗敌,随后双方展开拉锯战。在艰苦的攻守激战中,中路兵团指挥官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壮烈殉国。人们在郝梦龄的遗物中找到他留给爱人的遗嘱,上面写着:“余牺牲亦有荣……”

  在正面战场激烈进行的同时,八路军各部队也向敌主力之侧翼和后方展开主动攻击。120师358旅在雁门关以南的黑石沟地区设伏,击毙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并收复了雁门关,切断了日军的交通线。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百余人,极大削弱了忻口正面战场的空中支援力量,有力配合了忻口守军作战。

  忻口战役中,中国守军奋勇抗击敌军20余天,歼敌2万余人,创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最好战果。“日军本来想一个月拿下华北,但光忻口我们就耗了他们将近一个月。”杨建中说。

  忻口酣战之际,晋东战局发生变化。沿平汉路南下的敌人在攻克石家庄后沿正太路西犯,娘子关告急。10月25日,日军乘中国守军换防之际发起进攻,守军猝不及防,连失阵地,次日娘子关失陷。11月7日,日军东、北两路在太原会师,对太原形成四面包围。8日夜,守军不敌,太原失陷。

  “虽然太原会战的结果是日军攻占了太原,但这一战役仍然是全国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而且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的一次会战。”杨建中说,“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太原战役中总结出了经验,事实证明,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的方针是正确的。”

  如今,抗战硝烟散去,人间烟火升腾。平型关故地大同灵丘,“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让农民走上致富路;雁门关下的忻州代县,“晨登雁门关,夜宿代州城”成为文旅新名片;娘子关下的阳泉平定,砂陶、富硒农业等专业镇建设如火如荼;省会太原,一幅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昔日烽烟遍地的战场,正在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完)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