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原平崞阳普济桥:八百年石桥上的时光褶皱
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普济桥被人们誉为“小赵州桥”。
普济桥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平定街村南桥河上,旧名“迎恩桥”,俗称“南桥”。始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其桥型与隋朝创建的赵州桥相同,被人们誉为“小赵州桥”。1986年8月被列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5日,穿过崞阳镇小关村一座旧城墙拱形门洞,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普济桥若隐若现。
普济桥南北走向,整体呈马鞍形。桥面用青石板铺筑,分三个行道,由两条与桥身走向一致嵌就的立石带分隔。桥身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由单孔长券口和四个小券口组成。桥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桥身缓向下斜连接引桥。桥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分别有望柱20根,栏板19块。望柱顶部有各式雕石,栏板为整石雕花卷边。
站在桥下仰望,五道券楣错落有序,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券楣石刻浮雕内容为避水兽头及人物故事,共16幅。小券位于大券的肩部,券口浮雕内容为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
“普济桥为中国不多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州桥工艺的推广与继承。这样的筑造法既可以减轻桥体的重量荷载,又可增加桥形的美观。”原平市文旅局王子军指着普济桥券口说,四个小券中有两个是直接“坐”在桥基上的,大小券口的石料排布,交叉横铺的筑法像极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力学原理。
“地动桥倾,募银三百两重修……”桥下石壁上,明代成化年间补刻的碑文已斑驳难辨。据《崞县志》记载,普济桥由本县义士游完私人出资建造。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普济桥重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十年(1830年)因桥洞坍塌再次修缮,清光绪二年(1876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又曾补修、铺道、筑堤。“虽经历代修缮,但普济桥仍保留了金代石桥的雄姿,是当年晋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实物佐证。”王子军介绍,崞阳镇旧称崞县,明清时期商贾聚集,是交通要冲之地。如今,虽然普济桥上不再有昔日的车水马龙,桥下也难见小鸭戏水,但桥面上的深深车辙和石拱上的16幅石雕,依然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听我太爷爷说,这车辙痕是走西口的商队轧出来的。”村中几位老人聚在桥头,讲述着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这座桥还有天然的音响装置。”小关村村民党秀春说,敲击普济桥栏板会产生编钟般的泛音。“这种声学特性或许源自拱券的特殊砌法。”王子军介绍,普济桥犬牙交错的横向错缝,形成了天然共鸣腔。从前工匠验收桥梁质量就靠敲击辨声,空鼓音色代表结构严丝合缝,沉闷声响则预示存在空洞隐患。神奇的是,古代匠人“听音诊桥”的经验判断与如今用声波检测仪绘制出的声纹图谱惊人吻合。
普济桥主拱券上的16幅人物组画,连衣袂褶皱都藏着叙事线索。普济桥西北角的“樵夫遇仙”浮雕里,老者的竹杖竟暗刻着微型《道德经》全文;栏板上的“九针图”暗合中医经络学说。仔细看那些卷草纹里,确实藏着针灸人物似的抽象图案,对应着人体三阴三阳经脉。村中老人猜测,这种装饰思维,可能源自金代盛行的全真道教文化。
“月满之日,月光正好能照亮栏板浮雕莲花纹,就像星象图一样。”党秀春说,清代增建的引桥,至今保持着完美弧度,坡度正好是黄金分割比例。“桥的中轴线精准指向某个节气日出方位,这种天文对位可能不是巧合。”他说,古人或许通过这种数学密码,将桥梁构筑成沟通天地的仪式场域。
暮色中,积水顺着桥面石板间的缝隙流向特定凹槽形成漂亮的水帘,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真不可思议,这些古代的排水设计,原理竟和现代桥墩导流板异曲同工。”来此旅游的桥隧工程师翟文君摸着石雕感叹道,或许真正伟大的建造智慧从来都是超越时代的。
走近崞阳普济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手工匠人用心筑造的日子。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道拱券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李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