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大同市天镇绿源渔业有限公司的11个鱼类养殖大棚里,水面波光粼粼,鱼儿欢快跳跃,菜池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
“这就是鱼菜共生模式,有‘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据天镇绿源渔业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杨雷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启用六个大棚,共72个50立方米的圆桶全部用来养鱼,十个品种的食用鲜鱼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和太原。
技术人员给鱼投喂饲料。
近年来,天镇县立足地热水资源和渔业养殖基础等资源优势,将设施渔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规划建设“渔业产业示范园”,对标落实《全市渔业产业发展10条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天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服务专班”为引擎,精准对接绿源渔业发展需求,通过技术赋能、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等多维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该部门还特别组建服务专班,深入绿源渔业开展“一对一”蹲点帮扶,同时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量身定制“渔业技工培训计划”,2025年计划培养本地专业养殖员20名,推动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
此外,天镇县还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构建起“政策+技术+资金”的立体化服务矩阵。
蟹稻共生稻田。
通过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渠道,天镇县吸纳本地就业6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占比45%,人均月收入较传统务农提升60%。截至6月,天镇县注册渔业企业(合作社)29家,水产品产量达1081.43吨,产值1785.37万元,渔业逐渐成为天镇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范家庄村白登河畔,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自2023年以来,天镇县深入挖掘境内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试验水稻种植和稻田蟹养殖。螃蟹的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截至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达700亩,水稻亩产达600多斤。
从技术“输血”到产业“造血”,天镇县通过政企联动与产业融合,从单个企业赋能到全产业链培育,已初步构建起从“鱼塘”“稻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一幅“渔光跃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晋北大地徐徐展开。(马静波 宋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