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叮当,曾是交城县庞泉沟镇“牛满山”的富足图景。“全镇最多时有近16000头牛,家家指望这些‘宝贝’发家致富”。张沟村村民王金亮回忆道。然而,“繁荣”背后是生态保护的危机与“只见牛跑、不见钱来”的效益困境。
面对护生态与保增收的双重压力,一场关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在青山间拉开帷幕。近年来,交城县庞泉沟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聚力肉牛品种改良、科技赋能、市场突围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实现“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奏响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山牧歌。
破冰:党员带头蹚新路
“牛一多,好的草场就那么几片,根本不够。”王金亮指着远处的山坡,道出了当时普遍的困境。
“镇党委思路明确,必须降数量、提质量,核心抓手就是品种改良。”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介绍说。然而,道理易懂,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减数量就是减收入,改良后的新品种牛能不能适应?”养殖户们疑虑重重。
转机出现在一次寻常的出诊中。养殖大户王小平家怀犊的母牛病危,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救治,牛儿转危为安。“说实话,咱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我跟家里合计合计,改良品种这事儿差不多能行。”王小平说。就这样,艰难推进的品种改良工作终于开始了。
攻坚:科技赋能提质效
庞泉沟镇成立了肉牛产业专班,资金、设备迅速到位,一个简易的肉牛品种改良实验室在镇里落成。冻精保存、人工授精、疫病防控……党员干部带头学技术、搞攻关,科学的育种方案取代了传统的自然配种。
当第一批经过科学改良的小牛犊健壮地降生,并展现出远超本地牛的生长速度和骨架体型时,养殖户们更坚定了。养殖户李二模算起了账:“以前养土牛,辛苦一年顶多长到五六百斤,现在的改良牛经过科学喂养,成牛能突破千斤,市场上抢手得很。”
硕果:生态与民生双赢
短短几年间,庞泉沟镇全镇肉牛存栏量从高峰期的近16000头,科学调减至12000余头,草场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植被恢复生机;累计完成肉牛品种改良超过5000头,改良牛占比显著提升,成为产业主力。数据统计,仅品种改良一项,就可为全镇养殖户直接增收超500万元,效益提升30%以上。
同时,超载放牧得到遏制,山林草场休养生息,水土保持能力增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庞泉沟镇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这组数据,标志着庞泉沟镇实现了“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的目标,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牢牢兜住了民生发展的底线。
探路:市场突围天地宽
“市场波动是常态,我们要主动出击,在波动中捕捉机遇。”张继国说。庞泉沟镇成立一支由党委书记带队、包括多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的考察团,奔赴邻县文水的一个大型现代化肉牛交易市场。
考察团带来的几十头改良牛很快被成交,价格也比在本地零散销售高出不少。这趟考察让养殖户们大开眼界,也看清了痛点。
“这市场真热闹,买卖也方便,”养殖户老刘感慨道:“可咱自己拉牛过来,运费、场地费、检疫费、人工费,杂七杂八一扣,这多卖的钱又填进去不少。”还有人提出:“要是咱们自己镇里也能建个像样的交易市场,这笔‘冤枉钱’就能省下。”
转型:抱团聚力强筋骨
考察归来的思考和养殖户的呼声,与庞泉沟镇党委政府的谋划高度契合。在镇党委推动下,庞泉沟镇肉牛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全镇分散的养殖户和合作社资源,提升庞泉沟肉牛的整体品质稳定性和市场信誉度。同时,协会利用自身组织优势,主动出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养殖利润更多地留在养殖户手中。
庞泉沟镇肉牛养殖协会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会员传递价格动态、供需变化,并与当地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养殖户在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应对市场低谷时的资金周转难题,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展望:牧歌悠扬向未来
从昔日“靠山吃山”的粗放式扩张,到今日“量减质提”的科技化改良;从过去单家独户“提篮小卖”的被动局面,到现在“抱团出海”直通市场的主动作为,庞泉沟镇的肉牛产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绿色蜕变与韧性升级。
“品种改良破解了生态困局,打通市场屏障才能实现持续增收。”谈到未来发展,张继国说。
当金色的阳光再次洒满庞泉沟的山林草场,交城的肉牛养殖产业正昂首阔步,奏响一曲“绿色+富民”的时代新牧歌。(郭超勇 王晓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