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记忆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见闻-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5/28 10:07:19
来源:新华网

让红色记忆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见闻

字体:

  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现场的文艺表演。新华网发

  新华网太原5月28日电(王梦佳)夏日的山西武乡,满目皆绿。参加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游客走进这座位于太行山西麓的小城发现,红色基因深深地根植其中。在红绿交织的景致中,人们触摸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晨光漫过,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园区内,松柏苍翠,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巍然矗立。24日上午,《关家垴打得好》《保卫黄河》《此心安处是吾乡》等文艺表演,将前来参加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的观众拉回到抗战岁月。

  当年只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

  “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是讲好武乡故事、展示武乡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武乡县委书记、县长王书文看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打响叫亮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的题中要义。

  俯瞰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现场。新华网发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八路军东渡黄河使用过的铁船令人驻足,不少游客望着锈迹斑斑的铁船陷入沉思。通过红色旧址和纪念馆内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等,人们深情回望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

  八路军东渡黄河使用过的铁船。新华网发

  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有着“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的红色印记。翻开它的“红色版图”,1190处红色旧址和纪念地犹如红色火炬矗立在老区土地上。

  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武乡在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创意和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以可亲、可近、可感、可知,吸引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连日来,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内人流如织,游客通过数字化展陈感受着红色文化带来的别样触动与震撼。

  照片墙上,通过AI修复技术,武乡籍抗战英雄的照片“动”了起来。名为“红星杨”的AI讲解员引来不少人围观。“武乡发生过哪些著名战役?”一名年轻游客问道。“抗战时期,武乡境内先后发生过长乐战斗、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等重要战斗和战役……”八路军形象的“数字人”对答如流。

  游客正在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体验数字化展陈。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由新华社山西分社和长治市委、市政府共同指导,新华网山西分公司与武乡县委、县政府共建。新华网发

  这座没有革命文物的展馆,借助人工智能和实时数据更新,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生长”的展陈。游客只要扫描展区的二维码,就可以参与互动并将相关内容收藏分享。

  除了展览展示,红色文化正在以情景剧、实景剧等形式走近更多游客。

  雨后,太行山的夜晚微凉。关河水库河畔,数百名游客观看了全国首部红色主题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看着面前长坡上演员的动情演绎,不少游客红了眼眶。

  “置身于烽火硝烟的场景中,我们是观众,也是穿越者,在与八路军战士同行中,直观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转场时,游客李勤仍不时回头看穿着军装、背挎长枪的八路军战士。如今,该剧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成为武乡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课堂”。

  大型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剧照。(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红色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双向奔赴”就是要努力将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

  作为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之一,“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展出超60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对历史的捕捉,也有对太行精神内涵的表达。“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与辉煌,更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力量。”展览前言写道。

  “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若山认为,通过不断寻找与受众的情感连接点,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提升解说体系厚度等方式,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游客参加“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新华网发

  近年来,武乡在“红色+”上探新路,打响“我叫武乡,一身红装”品牌,推出“重走太行英雄路”等旅游路线,推动红色旅游从“强资源”到“强品牌”、从“强参观”到“强体验”、从“强景区”到“强目的地”的转变。

  行走在武乡境内,公路两侧是红色题材壁画;随处可见“我叫武乡,一身红装”的标语;红旗路、英雄路、太行街等颇具红色元素的路牌引人注目。“一身红装”的武乡,从看得见、记得住到带得走,正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