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湿气 我的湿气 好像不一样-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5 05/27 10:56:55
来源:山西晚报

你的湿气 我的湿气 好像不一样

字体:

 原标题:你的湿气 我的湿气 好像不一样

  “祛湿”流行的背后,要注意小小问题,大大隐患,越拖越麻烦

  “最近我总感觉自己身体不太舒服,特别是早上起床后,一直觉得有点累,胃口也不太好。是不是因为湿气太重?”“我已经买上艾灸贴了,准备试一试,看看祛湿的效果!”“朋友介绍了一款祛湿的药,听说效果挺好的。”……刚过了小满节气,“祛湿”这个话题又开始在不少人的朋友圈流行起来。可是,究竟什么是“湿”?所有人都要“祛湿”吗?“祛湿”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A 产品、做法五花八门 让人眼花缭乱

  小李是一名广告公司的策划,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早餐常常是便利店的冰面包和冰咖啡,午餐和晚餐也是偏油腻。工作忙碌时,他经常熬夜加班,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也是宅在家里打游戏、刷剧,几乎不运动。

  前段时间,小李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早上起床总是感觉身体特别沉重,像背着沙袋一样,闹钟响了好几次都爬不起来。刷牙时,看着镜子里自己舌苔又厚又白,边缘还有明显的齿痕,他开始有些担心。“看过一些科普,说这是湿气重的表现,但我一开始也没在意。”直到有一次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医生告诉他湿气太重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小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开始祛湿。“先改掉饮食习惯,然后又去学了熏艾,再加上运动,现在就好多了。”

  “我是因为胖,想减重才去看的医生,结果医生告我说体内湿气重,要一边祛湿一边减重,效果才会好。”大学生萌萌说,为了祛湿,她先后购买了红豆薏米茶、艾灸贴、祛湿丸等一系列产品,也开始在睡前泡脚,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比方说泡脚,我在网上看到要用生姜、花椒泡,我就试了试,但后来去医院,医生说我的体质偏寒,这种会越泡越虚,我才知道每个人体质不同,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李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自从生了孩子后,她的身体就变得很虚弱。为了照顾孩子,她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孩子还小的时候,她总是匆匆忙忙吃几口饭,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时间长了,她经常感觉头晕头重,身体困乏,即使睡了很久也还是觉得累。皮肤变得暗沉,还经常出油长痘,以前的护肤品用在脸上也没有效果。更让她烦恼的是,体重一直降不下来,尤其是小肚子,像吹了气一样鼓起来。

  李女士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开始在网上搜索祛湿的方法。她发现很多人推荐喝红豆薏米水,于是每天煮一大壶喝。可是喝了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腹泻的症状。“我去咨询了专业的营养师,才知道我属于虚寒体质,不适合喝太多凉性的红豆薏米水。”后来,营养师根据她的情况,为她制定了一套祛湿方案,她的情况才有所改善,体重也慢慢减了下来。

  “吃辣椒等确实可以发汗除湿”“多运动、多出汗就能祛湿”“晒背祛湿的效果好”……朋友圈里,关于“祛湿”的“秘诀”可真是不少!

  B 湿气也分“内外” 表现多种多样

  “从中医角度来说,湿气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之一,也叫湿邪。”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介绍,中医理论中的“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外界环境引发,而内湿则与自身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外湿包括两方面,气候与居住环境。比如,南方的梅雨季,空气湿度高达90%,墙壁“冒汗”、衣物发霉,这种潮湿的环境就是外湿的典型来源。其次,夏季贪凉也是外湿入侵的重要原因。而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在雨天工作或涉水时,若不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湿气也会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

  内湿的产生则与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中,高糖、高脂、生冷食物占据了很大比例。例如,年轻人热衷的奶茶,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含糖量可达50克以上,过量的糖分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在体内转化为痰湿;还有常见的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等经过高温油炸,油脂含量极高,长期食用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代谢。同时,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内湿。

  湿气重的表现涉及多个系统,当身体出现一些症状时,就需要警惕了。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症状。有些人看到美食也提不起兴趣,吃一点就感觉肚子胀胀的;还有些人早晨起床后会恶心干呕,大便黏腻不成形,总是感觉有排便不尽感,马桶冲不干净,这都是因为湿气阻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皮肤方面,湿气重的人容易出油长痘,面部和头发总是油腻腻的,需要频繁清洗。湿疹也常常找上门来,皮肤瘙痒难耐,抓破后还会流脓结痂,反复发作。此外,湿气重还会导致皮肤暗沉,缺乏光泽,整个人看起来气色很差。精神状态上,湿气重的人常感头晕头重,身体困乏,像被湿布包裹一样,即使睡了很长时间,醒来后依然没有精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记忆力也开始减退。在关节方面,湿气重会导致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灵活。尤其是在阴雨天,症状会更加明显,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行走。此外,湿气重还可能导致水肿发胖,有些人发现自己的体重在短时间内增加了不少,尤其是下半身,腿部和脚踝看起来肿胀,这也是湿气在体内积聚的表现。

  C “湿”重或助推慢性疾病 但并非人人需要“祛湿”

  陈燕清介绍,长期湿气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中医角度看,湿邪具有黏滞性,容易与寒、热等邪气结合,形成寒湿、湿热等复杂证型,导致疾病缠绵难愈。例如,寒湿困脾会加重脾胃虚寒,使人出现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等症状;湿热下注则易引发妇科炎症、泌尿系统感染,出现白带增多、异味,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湿气重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系统。湿气会阻碍脂肪的代谢,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肥胖的风险。肥胖又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此外,湿气重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诱发感冒、流感等病症。长期处于湿气重的状态,还可能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那该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呢?对此,陈燕清解释说,湿邪为病,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寒湿”者身体多有阳虚症状,平时较怕冷,喝热水感到更舒服,饮食减少,口淡,腹胀,便溏(大便次数增多、质稀烂),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白腻;“湿热”者平时比较壮实,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干口苦,胸痞,大便黄烂、排便不爽,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祛湿”如此流行,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祛湿”?答案是否定的。今年早些时间,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祛湿。比如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舌质红没有舌苔的这类阴虚体质的人,使用温燥祛湿的药物或食物,会进一步伤阴导致虚火更旺,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另外一些血虚体质的人,要慎用祛湿,比如女性月经量少,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盲目祛湿可能会耗伤气血,使血虚加重。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小孩也不能盲目祛湿,在祛湿的同时首先还是以健脾为主。

  D 科学祛湿多管齐下 谨防误区避免踩雷

  “首先肯定是饮食。”陈燕清说,饮食祛湿讲究“健脾化湿”。生活中,可食用薏米、山药、红小豆以及冬瓜、丝瓜、苦瓜等瓜类蔬菜来祛湿,尤其是薏米,被誉为“祛湿之王”,富含膳食纤维和薏苡仁油,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将薏米与红豆搭配煮成粥,红豆同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二者搭配效果更佳。但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性凉,体质虚寒者可将薏米炒至微黄后再煮,以降低其寒性。

  改善居住环境对祛湿至关重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梅雨季可使用除湿机降低空气湿度。定期打扫房间,清理角落的灰尘和杂物,防止霉菌滋生。衣物、被褥要勤换洗、多晾晒,避免潮湿滋生细菌。日常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腹部、足部等部位。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身体,睡觉时可穿上长袖长裤,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洗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尤其是头发,不要湿发入睡,以免湿气入侵头部。

  运动是最有效的祛湿方法之一。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阳气充足能促进湿气的运化。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太极拳等,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汗液排出,使湿气随汗液从体表散发。建议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简单运动。”陈燕清说,如踮脚尖、深蹲、拉伸等。踮脚尖能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深蹲可锻炼腿部肌肉,增强下肢力量;拉伸能放松肌肉,缓解身体疲劳,长期坚持也能起到一定的祛湿效果。

  中医有多种祛湿方法。艾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能温阳散寒、健脾祛湿。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能利水渗湿,改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丰隆是祛痰湿的要穴,经常艾灸这些穴位,可有效改善湿气重的症状。拔罐也是常用的祛湿手段,通过负压吸附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促进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湿气。拔罐的方式有多种,如留罐、闪罐、走罐等,可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

  情绪与湿气也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加重湿气。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祛湿至关重要。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很关键。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阳气的生发,增强脾胃功能。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让身体顺应自然规律,提高新陈代谢能力。避免熬夜,熬夜会损伤肝肾,影响代谢,加重湿气。

  这些误区要避开,在祛湿过程中,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不仅达不到祛湿效果,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1.盲目依赖单一食物

  不少人认为喝红豆薏米水就能快速祛湿,却忽略了薏米性凉,长期大量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体质虚寒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此外,红豆薏米水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湿气重的原因复杂多样,单纯依靠一种食物很难彻底祛湿。

  还有人听说茯苓祛湿效果好,就每天大量食用茯苓粉。茯苓虽然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小便过多,损伤正气,还可能影响脾胃功能。

  2.过度追求出汗

  有些人觉得出汗越多祛湿效果越好,于是过度运动或蒸桑拿。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甚至引发运动损伤;长时间蒸桑拿会使身体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还会耗伤正气,使身体更加虚弱。实际上,祛湿并非单纯靠出汗,而是要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让湿气通过正常的渠道排出体外。

  实际上,祛湿时,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腠理全开,使寒邪入体。可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同时,练习五禽戏、八段锦等导引功法也能调气机、补脏腑,有祛水湿之功用。

  3.自行服用祛湿药物

  一些人在网上看到祛湿药方后,自行抓药服用。祛湿药物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使用,不同体质的人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不同。例如,湿热体质和寒湿体质的用药完全相反,如果不辨体质盲目用药,不仅无法祛湿,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自行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湿气不是一天形成的,祛湿也要循序渐进。记住一个原则:健脾是根本,运动是关键,饮食是辅助。别指望喝几天祛湿茶就能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王道。(记者 张梦莹 实习生 张佳雨)

【纠错】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