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招”化解“千千结”
—万荣县王显乡解锁果业大乡善治密码
王显乡摆放整齐的工作台账和调解卷宗。 记者 金玉敏 摄
在王显乡司法所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员正在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业务交流。
在东裴庄村“三新果园”,王显乡信访专干、乡司法所专职调解员向果农了解果树管理情况,提前研判矛盾风险隐患。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万荣县王显乡立足果业大乡实际,探索出“梳辫子、过筛子、回炉子”三剂治理良方,将复杂矛盾纠纷化繁为简、标本兼治。在万荣县委政法委的统筹下,王显乡综治中心加快规范化建设步伐,有效推进矛盾纠纷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分流处置等工作。如今,随着“清化收”政策落地,机动地租金纠纷得到解决;依托“三新果园”建设,地界纠纷逐渐消解;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铺设地下管网,生活污水排放纠纷彻底消除。
从头痛医头的传统方法到未雨绸缪的提前预防,从粗放式调解到精准化治理,从就事论事到源头防治,王显乡用发展和创新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智慧,那些曾经困扰乡村的“千千结”,终将编织成乡村发展的和谐网。
梳辫子:根据矛盾特点梳理出17种类型矛盾
万荣县王显乡20世纪80年代便开启了苹果产业发展之路。全乡共8.6万亩耕地,其中苹果种植面积5.6万亩,规模化的苹果种植,加上早早享受引黄工程的红利,当地村民农业收入普遍高于周边。然而,产业兴旺、人口聚居的背后,生产生活中的摩擦与碰撞也不可避免。各类矛盾纠纷交织,成为乡村治理必须直面的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王显乡矛盾纠纷的发生有着明显的时间规律和类型特征:每年3月春耕时节,土地边界纠纷突出;五六月份,邻里间因生活琐事产生的摩擦较多;9月水果丰收季,果农、果商、经纪人之间围绕水果收购等问题的矛盾纠纷进入高发期;农忙结束后,盖房子、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矛盾又成为新的焦点……“为了摸清底数,我们班子成员每周对全乡一周的纠纷排查、化解情况进行对接,每月进行分析研判,每季度进行一次疑难问题销号,经过对常发矛盾的深刻观察和研究,我们将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大概梳理总结为17种类型。”王显乡党委书记王银虎介绍。
这17种类型涵盖了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心里不爽家长里短情绪不满型”,到涉及情感纠纷的“儿女情长感情纠葛型”;从建房引发的“宅院修建争宽论高型”,到日常来往引发的“业务往来各执一词型”“经济往来债务纠纷型”;还有触及道德与法律边界的“婚外情感道德失守型”“无理诉求缠访闹访型”等。每一种类型的归纳,都凝聚着基层治理者对乡村社会的深刻洞察。
为实现精准有效治理,王显乡党委、政府针对不同的纠纷类型,量身定制调解方案。“抓早抓小、风险研判、案结事了”是该乡的治理思路,王银虎解释道:“只有第一时间介入纠纷,在萌芽阶段化解矛盾,才能避免事态扩大升级;通过风险研判,分析矛盾高发时段、重点人群,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将矛盾化解于未然。但要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不能仅停留在平息表面争执,更要深挖矛盾根源,解决群众的深层次诉求。”
以机动地纠纷的化解为例。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的村集体和村民。机动地作为村集体资产,在发包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部分村民既要耕种机动地,又不愿意缴纳租金,若村委会强制收回土地又面临附着物处置难题。面对这一复杂矛盾,王显乡党委、政府主动作为,以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为抓手,提前宣传政策、公布将要实施的工作计划,随后统一对机动地重新规划发包。通过系列举措,既保障了村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又实现了村集体土地的增收,从制度层面彻底消除了此类矛盾的产生。
如今,在乡党委、政府的治理思路下,王显乡的信访量、矛盾量显著下降。这种“梳辫子”治理策略将矛盾精准分类,并通过科学施策,促使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过筛子:三级过筛织密矛盾化解网
“像筛沙子一样把矛盾纠纷过滤,让每起纠纷都找到最合适的化解出口。”在王显乡,通过构建“村级—乡级—专班联合调处”三级过滤体系,大部分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化解。
在村级层面,发挥村委会干部、乡贤能人、德高望重的村民等力量,对小纠纷就地化解。对于村级难以调和的矛盾,立即启动乡级分流程序,由乡镇包片领导牵头,依靠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的力量开展专业调解。面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纠纷,乡党委、政府负责人出面,迅速组建调解专班,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解决方案。“经过精准分流,一方面确保了群众出现矛盾能迅速找到解决的人,另一方面也能保障人与事的精准匹配。让事找对人,让人解决好事。”该乡乡长张志敏表示,“经过精准对接,我们乡大部分矛盾纠纷都在村一级消化了。”
在分级化解的基础上,王显乡建立“周碰头、月研判、季销号”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每周准时召开例会,对收集到的矛盾纠纷进行分色分级管理,做到底数清、进展清;每月开展集中研判,对复杂疑难案件进行“会诊”;以季度为周期,逐案销号,在回访时对出现反悔不按协议履行的案件重新启动调解程序,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回音”。
面对一八旬老人养老困境,村委会干部几番调解都没有结果。王显乡立即启动二级调解程序,乡司法所安排专职调解员张武杰介入处理。张武杰从法条和亲情的角度入手,最终达成“轮养+生活补贴”的协议,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保住了家庭温暖。正在调解的一起特殊离婚纠纷案中,张武杰带领调解团队采用柔性调解方式,既考虑男方再婚生育的现实情况,又维护女方合法权益,目前正在积极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如今58岁的张武杰,多了“师父”的新身份。王显乡注重培养矛盾调解新生力量,推行“老带新”结对模式,安排司法所3位专职调解员带领信访专干、到村工作大学生,共同到矛盾纠纷调解一线去,在实战中传授调解方法和沟通技巧。此外,该乡还要求“85后”干部都要整理调解卷宗,让大家在写卷宗的过程中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和调解方法。通过这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方式,培养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新生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成长为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回炉子:将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目标
调解力量介入群众矛盾纠纷后,多数能达成让双方满意的调解结果。但调解工作并非一调了之,王显乡建立了及时回访机制,密切关注群众满意度,跟踪事情是否按调解预期发展。一旦发现群众不满意或反悔,便立即启动“回炉”程序,重新介入调解工作,直至群众满意。
该乡司法所专职调解员刘武太今年68岁,他凭借多年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经验和乡镇工作经历,参与调解了多起土地纠纷。在他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起典型纠纷:窦某和杨某承包地呈东西狭长状,种桃树后无通行空间,遂协商换地,并口头协议杨某种西边的地,窦某种东边的地。然而,后续因浇地问题产生纠纷,经调解后,两家同意再将地换回之前的状态。换地之前,杨某剪掉了几枝桃树枝,窦某媳妇便心生不满出言抱怨,杨某一气之下表示地不换了,窦某一时冲动锯掉了对方60多棵桃树。两家因此发生肢体冲突,纠纷闹至派出所后转至乡司法所。刘武太接手调解后,面对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刘武太通过“后果警示法”切入调解。他先是讲明利害,“如果继续置气发展成刑事案件,以后子孙考学、考公都会受影响。咱们做大人的,不要给孩子们的发展设障碍。”这番话让双方认清利害关系,刘武太引导他们理性解决问题。再是讲情理,“大家都本乡本土的,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咱一时关系处不好,总不能臭一辈子吧?再说了,大家也都看着呢,这么一件事情,我们想处理好总是有办法的。坐下来,商量!”最终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将杨某另一处面积相当的盛果期果树地置换给窦某,双方各自承担医药费。这一纠纷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除了对个案矛盾的精准化解,王显乡更注重通过产业升级挤压矛盾产生的空间。作为果业大乡,长期以来,土地引发的地界纠纷、树枝过界等矛盾不断。面对苹果树老龄化问题,王显乡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发展“三新果园”,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打破传统的地界限制,以株代亩划分土地。5月15日下午,东裴庄村果农谢红卫正在自己的“三新果园”里管理果树。“你看,两株果树横宽至少3.6米,纵隔1.5米,品种又是低矮型的,树冠以后也不会很大。树与树之间根本不会打架。”谢红卫坦言,“我们村前几年地界纠纷矛盾说实话不少。但自从发展‘三新果园’后,地界纠纷几乎就没有了。”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地界纠纷,还为苹果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我这里的主要品种是瑞香红,一亩地可以种植约110株,矮化密植的果树通风好、劳作强度小、挂果早、产量高、病虫化率低,配合统一管理规划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经济收益。”自2023年至今,该乡已发展3000亩“三新果园”,曾经困扰村民的地界纠纷问题迎刃而解。
在产业发展化解矛盾的同时,王显乡还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解决生活污水排放引发的矛盾纠纷。该乡有计划地推进各村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今年改造完成后,将实现全乡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正如张志敏所说:“许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都是通过发展来实现。通过干项目、干实事,这一类的矛盾纠纷就会从根本上消解。”
2023年,该乡共受理矛盾纠纷123起,化解120起。2024年,共受理矛盾纠纷67起,化解62起。“今年,为了摸清底数,我们拓宽收集矛盾的渠道,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转交,派出所、村委会移交,到乡政府信访等事项全部汇总登记。”王显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受理矛盾纠纷48起,化解38起。(记者 张君蓉 南 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