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非遗山西】霍州年馍:非遗技艺绽华彩
韩爱英纯手工制作的“祥瑞富贵孔雀”,栩栩如生。本报记者张志刚摄
仙鹤旁的一名宫女手捧盛有年馍的食盘,另一名宫女手托罩子盖年馍,人物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在霍州市大张镇贾村,娲皇庙的清代壁画描绘了宫女备膳场景,印证了霍州年馍赓续传承的厚重底蕴。
每逢春节,霍州有家家户户都蒸年馍的习俗。霍州年馍采用传统老酵头发面,多次揉和醒发,无防腐剂、碱面,纯手工成型,嚼而有劲,醇味绵长,集食用、观赏、礼仪于一体,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霍州市被命名为“中国年馍之乡”。
在山西绿和祥食品有限公司,平日司空见惯的筷子、梳子、剪子都派上了用场,梳子齿痕与剪刀纹路在面团上刻画出各种纹样。揉、捏、搓、压、撺、卷、剪……随着女工们的巧手翻转,“勤劳巧手”等年馍很快跃然“案”上。
“霍州年馍采用古法酵母发肥面,并根据四季气温不同调节和面水温,精准把控面的软硬,反复揉醒使其富有韧劲。”5月5日,说起年馍制作技法,霍州年馍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韩爱英如数家珍。
今年53岁的韩爱英从事年馍制作20多年,技艺娴熟精湛,作品屡次获奖。她还悉心传授技艺,带徒20余人,徒弟杨娇娇已成为霍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步步登高”“如意枣花”“财源钱串”“龙凤呈祥”“羊羔馍”“老虎馍”……山西绿和祥食品有限公司展室内,霍州年馍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龙腾盛世”馍塔高达两米多,庄重而大气;“五谷丰登”花糕上,麦穗、南瓜、西红柿、玉米穗,色彩鲜丽,形态逼真。韩爱英纯手工制作的“祥瑞富贵孔雀”长1.2米,呈现了蓝孔雀开屏的美丽华贵,栩栩如生,荣获山西省第八届暨全国第九届(山西赛区)烹饪服务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非遗花馍项目金奖。
霍州年馍被霍州人赋予不同形状和独特内涵,成为“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心尖上的情结”。韩爱英说,霍州年馍通常有登高馍、手馍、鱼馍、兔馍等10种,其中“登高馍”的三层面寓意天、地、人和谐共生,夹层嵌入6枚红枣,寓意六六大顺,步步高升;“手馍”如同人手形状,象征勤劳致富,手中握宝;“五心枣花”给老人吃,寓意五福盘寿……
这几年,随着年馍产业的发展壮大,学习年馍制作的人越来越多。霍州年馍手艺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用菠菜汁、南瓜汁、紫薯等,开发出营养丰富、兼具观赏和食用功能的产品,让非遗技艺绽放新的华彩。
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仿手工生产线的和面、压面、分剂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着捏制年馍。新鲜出炉的花馍造型精美,酥松暄软,香气四溢。车间主任李燕丽介绍,2024年6月,公司突破发酵技术,研发新式酵头,打破发展瓶颈,让霍州年馍走向全国更大的市场。今年,还研发出海苔肉松馍、红糖芝士馍等14款接地气的产品,销售到杭州、西安等地,颇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霍州市精心打造“霍嬷嬷”区域公用品牌,努力把小馍馍做成大产业。目前,该市生产年馍的经营主体达到153家,年馍年产量达3500万公斤,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5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本报记者张志刚 冯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