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田畴,瓜果飘香。颗粒饱满的玉米高粱,金灿灿的水稻谷子,翻土而出的洋葱土豆,长势喜人的长山药彩椒,稻田里肥美的河蟹……深秋时节的朔城区,乡间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朔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挖地域特点,坚持“特”“优”发展战略,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以科技赋能、人才引领为抓手,引导农户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不断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村稳定安宁、农民稳步增收。
产业+走出特优发展新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朔城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城乡“菜篮子”的重要生产地。近年来,朔城区在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不断筑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基。
在朔城区新安庄青果儿生态园,一批孩子们正利用假日时光,边采摘、边游玩、边研学。“周末人流量日均300左右,以家长和学校带孩子们农耕研学居多。”采摘园负责人闫升伟介绍道。
与此同时,朔城区坚持“特”“优”发展,在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壮大十大特色种植,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成效更加明显。
千亩水稻种植基地是朔城区的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六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50亩试验田种植,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亩种植面积,培育出稻花香、吉宏6号等高产优质品牌稻米,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新路。2024年,朔城区的水稻种植扩大到了神头镇、滋润乡的8个村,亩均收入约4000元,并创新发展稻蟹共生种养循环业500亩,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50万元。
水稻、彩椒、圣女果、高端葡萄、长山药、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扩大,如何上规模、创品牌?朔城区大力实施精深加工培优行动,建设了1000亩设施水果基地、200亩日光温室、500亩全钢架塑料大棚、2个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场、2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目前,朔城区现已拥有32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省级生态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日渐完善,全面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16个蔬菜粮油类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技术+蹚出稳粮增收新路子
“用装上北斗卫星自动驾驶系统的膜侧播种机进行耕种,非常地直,减少了漏播,效益也提高了,省时省力,挺好。”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罗权津津乐道。
近两年来,朔城区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以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深入推动良种、良田、良法、良制、良机融合发展,集成推广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批高产稳产和高质高效技术,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全区的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春耕大忙的时候,田间地头农民劳碌的身影越来越少,农机隆隆作响的声音越来越多,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等新农机更是为田间地头增添了满满的“科技范儿”;在七八月份田地管护关键期,无人机忙碌地穿梭在农田间,所到之处,绿叶翻滚,雾状农药均匀喷洒在玉米叶面上,让田间管理充满了“科技范儿”。
2024年,全区膜侧播种技术推广稳定在53.8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建设有机旱作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我们积极推广良种加良法,让农民用好的新品种加上新技术来实现增产增收。”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朔城区推广的玉米新品种主要有大象704、鑫瑞普999等近20个,根据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的品种。新技术主要是膜侧播种加膜下滴灌,这项技术已经成熟,增产效果非常好,每亩能增加效益200多元。”
改革+增添农业发展新动能
“这两年国家的政策对老百姓来说是越来越好了,各种补贴也很好,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我们干活的地里来讲最新的惠农政策,我们感觉非常激动。”“没想到种了半辈子地,如今从种到收都不用自己来操心,把自己家的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年底再分红,真是很不错哩……”“家里的土地,都托管出去了,有专业的合作社耕种,完全不需要自己多费心,省事……”走在朔城区田间地头,这样的感慨现在经常能听到。
近年来,朔城区积极用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托管等政策,稳产保供、扩面提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9万亩,落实2万亩“吨粮田”创建,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组织实施13万亩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任务,1.01万亩清种大豆、2.15万亩油料单产提升任务,2万亩吨粮田创建任务,7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任务,1000亩设施水果发展任务,以项目促发展,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同时,朔城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三资管理”“产权流转交易”双平台规范运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实施解决承包地细碎化全市试点建设,推广学习“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托管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朔城区立足传统农业大区优势,以聚才育才为切入点,广泛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引导“新农人”向乡村集聚,鼓励“新农人”利用新技术干好“新农活”,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涌现出返乡创业青年李晋东、到村工作大学生乔慧、育苗专家马现秋、稻蟹种养能手石云宝等一批对“三农”事业充满情怀、富有理想、敢于创新的“新农人”。他们是创新创业的开拓者,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领头雁,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攻坚力量,为朔城区写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神头镇吉庄村,90后“新农人”李晋东正在打理着300亩设施彩椒种植基地。看着新鲜的彩椒簇拥在枝干,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装运,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吉庄村人,能够返回到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带领父老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我感到很荣幸,也很踏实。”“之前种玉米,现在在李晋东的带领下开始种植彩椒、线椒、朝天椒,每亩增收七八千元,再不用外出打工了。”吉庄村村民李晓鹏说。
与此同时,沙塄河乡一半村的16名到村工作大学生也在铆足干劲,为重振一半村香瓜经济努力。他们集资8万元建立了香瓜实践基地,查阅资料、虚心请教、扎根田地、亲自实践,在移植定栽、施肥、授粉、打掐、绑架、控温、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每一环节的精细管理下,香瓜喜获丰收,并借助新媒体电商平台成功销售,打开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油坊头村“60”后新农人马现秋育种经验丰富,近十年来在朔城区农技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反复试验、潜心培育冬小麦育种,2个冬小麦品种终试验成功,并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以及冬小麦+甜糯玉米的试验示范,实现了冬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一年两熟,为农业丰收“锦上添花”。
近年来,朔城区把引育“带头人”“领头雁”作为破解农村人才瓶颈、发展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推动资源、要素、项目向“三农”倾斜,激励当地青年建设家乡回馈家乡。在一项项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工作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实干人才扎根农村,耕耘沃野,或投身电商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或探索鱼菜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或致力于农业机械化加工,提高生产效率;或成为农技员、植保无人机操作手……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力、新引擎。
田畴织锦绣,沃野绘“丰”景。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朔城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澎湃活力,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广袤沃土上续写着一个个物阜民丰、粮谷满仓的崭新故事。(记者袁兆辉 通讯员丁海云 王慧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