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快递附带刮奖券?千万别信,是诈骗-新华网
新华网 > 正文
2024 03/19 08:55:42
来源:山西晚报

陌生快递附带刮奖券?千万别信,是诈骗

字体:

  原标题:陌生快递附带刮奖券?千万别信,是诈骗

  明明没有网上购物,却收到了快递包裹,最离谱的是里面还有中奖率百分之百的刮奖券……这些快递是谁寄来的呢?

  3月18日,太原市公安局向社会发布信息,近期骗子利用快递包裹进行诈骗活动猖獗,市民并未网购却收到了陌生快递,而快递里面赠送了印有二维码的杯子、彩票、手机支架,或者是一张“退费公告”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儿?警方对此进行了详解。

  征得收件人同意

  民警快速查处一涉诈快递

  3月7日,太原公安兴华小区派出所社区民警、辅警联合后北屯社区网格员主动工作,深入辖区菜鸟驿站对包裹进行常态化检查。

  检查中发现情况,当即联系到一快递收件居民,征得该居民的同意,民警拆开包裹发现,包裹内有一个做工粗糙的塑料手机支架和一份标注最高可获3399元变频空调的“刮刮乐”彩票。

  刮开中奖号码,“毫无意外”中得大奖一枚。根据彩票商介绍的领奖流程,中奖者需要扫描彩票右上端显著位置的二维码进行兑换。

  警方介绍,快递驿站作为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骗子会随机邮寄带有二维码卡片的快递,将卡片送到受害人手上后,利用受害人爱贪便宜心理,用“奖品”“红包”等方式,来吸引受害人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只要有人一旦扫二维码,骗子会将受害人拉进群聊,“小额返现,高额佣金”。等受害人尝到甜头,渐渐放松警惕的时候,骗子会用不能提现、操作失误、拉黑等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

  “这份涉诈快递是我们及时拦截住了,如果没有拦截成功,收件人反诈意识又不强,后果不堪设想。”民警表示,根据已经案发的相关情况来看,女性受害人的比例要远高于男性,居家宝妈、在校学生屡屡受骗。

  “扫码兑奖品”被骗金额

  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引流电诈包裹”覆盖性广泛,不光在太原,我省多地近期此类警情都有发生。

  以我省长治市为例。3月5日,长治市公安局屯留分局刑警大队接到受害人报警,称在网上刷单被骗5.5万元,民警立即展开侦查。

  经了解,受害人在网上购物收到快递后,发现快递单上印有“扫码返利”字样的二维码。好奇之下,她便扫码进入了一个微信群,并添加了一个“客服”的微信。“客服”告诉受害人,需要完成两笔捆绑的刷单任务才能领取收益,并发来所谓的“购单保险”截图,承诺本金亏损后会全额赔付。受害人心动不已,遂在“客服”的诱导下向对方指定的账户分两次转账5.5万元,但操作完成后却发现无法提现,这才意识到被骗。经过分析研判,民警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王某。3月11日,民警星夜兼程赶到甘肃省庆阳市,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成功抓获。

  近日,长子县的一位群众突然收到一件陌生的快递包裹,拆开包裹后,内有小礼品和两张可以刮奖的小卡片。刮开小卡片中了一份水果,随即按要求扫描了二维码兑换奖品。进入网页后弹出对话框,“客服”称需要“做任务”才能获得现金返现。受害人信以为真便下载了一款APP,获得小额返利后,他在“客服”的诱导下投入了12万元,结果发现被骗。

  接到报警后,长子县公安局民警通过深度分析研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和活动轨迹。3月11日,碾张派出所民警经过摸排蹲守,将犯罪嫌疑人梁某抓获归案。

  诈骗分几步?

  看警方详细分析

  第一步:通过互联网黑灰产业链获得潜在受害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可能在各个网购环节中泄露。

  第二步:向潜在受害人快递廉价“礼品”,并附有“答谢优质客户”、入群再领礼品二维码等,获得潜在受害人的好感和信任。

  第三步:设计所谓的“安全扫码页面”,打消潜在受害人的顾虑,诱导潜在受害人“扫一扫”。

  第四步:冒充官方客服,诱导潜在受害人参与“非法刷单”“抽奖赢礼品”“投资理财”等诈骗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较为常见的“中奖刷单返利”“快递丢失理赔”“招聘兼职”这三类借助“引流电诈包裹”推动的电诈套路,近期,骗子假借国家政策,借助快递包裹骗了不少人。此类诈骗往往紧跟时事热点、重点政策,利用群众对政策理解的偏差,再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制作假文件博取信任,继而实施后续诈骗。

  诈骗分子冒用国家机关名义实施诈骗,手法多样,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共性:诈骗分子往往以快递渠道对外发送假的红头文件,后续往往也是线上联系,不会线下与受害者接触办理所谓的相关业务;诱骗受害者下载不明APP或点进不明链接,窃取账户等信息;常以“补缴个人所得税”“修复征信”“验证身份”等托词要求受害者向指定账户转账,先行垫付资金,才能进行后续的“发放补贴”“退费”操作。

  为啥“一骗一个准”?

  警方详解“诈骗心理学”

  一张“必中奖”的奖券,一份造假低廉的礼品、看似并高级的行骗手法,为何屡屡有人因此被清空银行卡?

  深究其背后的原因,警方介绍,在诈骗信任的形成过程中,无论诈骗者使用何种策略、伪造何种情境,最终的目的是影响受害者的决策和判断。因此,受害者本身与决策和判断相关的心理特征,在电信诈骗信任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蒙蔽?

  缺少风险意识,以时间比较充裕群体为主,常见的人群如居家宝妈、在校学生等,属于心理学中缺少风险意识的一类人群。这类人群对电信诈骗给生活带来的风险大小没有明确的概念,研究表明风险认知水平越低,对反诈宣传的价值感知越弱。诈骗分子恰恰是利用受害者缺少风险意识这一心理弱点,施以小惠引其上钩。

  从众心理,为啥加了“客服”不是“一对一”服务,而是要把受害人先拉入“群聊”,再逐步实施后续诈骗?“群里很多人发他们拿到大额返利的截图,我觉得这不会是骗子啊!”“群里很多做四五人联单的,我也是其中一个,还说这些人都是任务完成了,所以我要抓紧完成啊,不想拖别人后腿”。从众效应,一般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电信诈骗中,受害者为了保持与群体的意见一致,摆脱脱离群体的心理压力,而选择继续相信诈骗者所提供的信息。

  登门槛效应,为了确保后续诈骗行为的成功,先给予“小恩小惠”的行为,是诈骗分子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即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就有很大可能会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诈骗者以“投入越多,赚的越多”为诱饵,让受害者在投资APP中由小往大开始充值,实际是将受害者资金转入指定私人银行账户、慢慢钓大鱼,而被害人的APP账户中显示的金额仅仅是虚拟数字。

  拒绝沉没成本心理,受害者为了避免前期成本沉没,会产生强烈的弥补损失的心理,听从诈骗分子的话继续大额转账。所谓沉没成本就是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成为沉没成本。关于决策心理的研究发现,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后续的决策更加冒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面临诈骗分子所说的“系统错误”“账户冻结”“需要缴纳税款”,受害者选择了继续投入资金,直至钱财耗尽方才醒悟。

  虚构“紧急事件”制造慌乱,面对一些突发的紧急情景,如不确定性高、压力大、时间紧迫、消息闭塞,个体容易受到意识和情绪的影响依赖直觉进行决策。受害者最开始可能还心存疑惑,但往往被避免损失的强烈动机所影响,在内心情绪起伏大的时候被诈骗者乘虚而入。(记者 辛戈 实习生 于佳卉)

【纠错】 【责任编辑:李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