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网 发
新华网太原10月8日电(王浩庆)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表示,近年来,山西省文物系统根据山西文物资源分布特点,重点推进建设用地考古前置改革,初步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
长期以来,文物部门的勘查都是在土地出让之后、相关建设项目即将动工之前,一旦发现文物,就得停工勘探发掘,易出现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地下文物蕴藏丰富的城市。
2022年以来,山西出台了《山西省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开发区文物考古工作服务指南》等措施,实施土地开发建设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明确了考古前置工作介入的时间节点和工作时限。
白雪冰介绍说,在具备进场作业条件下,要求考古勘探单位须在30个工作日、45个工作日、60个工作日内分别完成200亩以内、200-400亩、400-600亩建设用地考古勘探。同时,须在完成考古勘探7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考古勘探报告。
同时,山西省文物系统还成立了由省文物局牵头、市县文物主管部门、考古机构参与的文物考古工作专班,通过建立文物专管员和考古工作月调度制度,协调解决全省考古前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努力让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完成”、由“不可知”变为“可规划”,保护力度有效增强,成效惠及多方。
2020年以来,山西省完成考古调查勘探2388项,勘探总面积约15327.8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450余项,有效保护了一批地下文物。同时,山西省文物局完成了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文物评估,在精准圈定考古勘探区域基础上,释放不符合地下文物埋藏规律土地共约45774.53万平方米(约合686617.95亩)。
“抓好政策落地,严把工作质量关,持续推进改革深化。”白雪冰说,山西省文物系统将持续跟进并指导省、市考古机构加强合作,及时跟进项目进度,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