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米为食材的和子饭。新华网 发
新华网太原4月16日电(王梦佳)一道美食连接着味蕾与乡愁。对于生活在吕梁山的人而言,一碗色泽金黄、冒着浓浓米香气的小米粥,是家的味道。
“小米可以做很多美食,除了小米粥,以小米为食材的和子饭、小米酸菜炒土豆丝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郭泉是兴县湘潭食府的一名厨师。晶莹饱满、口感细柔润滑的本地小米,是他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小米酸菜炒土豆丝。新华网 发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革命老区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梁峁起伏、土层深厚,是山西省政府确定的小杂粮“一县一业”基地县。
谷子,俗称小米。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谷子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小米为核心的杂粮产业是这里的农业主导产业。
清明过后,吕梁山上天气渐暖,一幅春耕画卷徐徐展开。农民们种下一粒粒种子,期待秋日的丰收。
谷子出穗。(资料图)
49岁的赵三应是兴县高家村镇赵家川口村的村民,2019年摘掉了“穷帽子”。在赵三应看来,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得自力更生。从一年一亩到一年四亩谷子地,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小米种植成为赵三应一家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几年,种小米比其他农作物效益好一点。特别是从兴县建了加工厂之后,价格卖得比以前高,每斤高出7、8角。”赵三应说,2020年,仅小米一项,他就收入7000多不到8000元。
在“统一提供优种、统一提供配方肥、统一技术流程、统一培训、统一订单回收”下,兴县小米实现“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签、质量可追溯”的种植模式,越来越多农民走上了黄谷子铺出的“致富路”。
兴县小米。新华网 发
“村民们互相沟通,很多人都扩大了种植面积。加工厂从我们这收购价格比市场上每斤高出1.5角。我们不用担心市场价格高了、低了,好不好卖。”赵三应说。
近年来,兴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技术创新、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辐射带动作用,使杂粮产业呈现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趋势。
赵三应表示,种植谷子让他收入稳定了,心里也有了底气。接下来,他还会扩大种植面积,希望2021年还会是丰收的一年。
谷子丰收了。(资料图)
黄谷子散发的味道历久弥新。如今,在兴县,谷子产业覆盖15个乡镇244个行政村的21509户农户,年产量5000余万斤,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