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portrait
has-portrait

山西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准入难、门槛高、环节多、效率低、期限长”,如何解决百姓开办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难题?11月13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九萍和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亦兵,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月10日起山西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精彩观点
1

2017年12月开始,山西在5个国家级功能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近一年的时间成效如何,推出了哪些新举措?

2017年12月开始,山西在5个国家级功能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近一年的时间成效如何,推出了哪些新举措?
2

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957件,惠及企业1721家。

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957件,惠及企业1721家。
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957件,惠及企业1721家。

为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2017年12月开始,山西省学习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在山西综改示范区等5个国家级功能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957件,惠及企业1721家。

近年来,山西省相继推出了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简化住所登记、“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维护了市场秩序,为打造山西省“六最”营商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前10个月,山西省新设市场主体36.51万户,日均新增1600余户。截至10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230.86万户,是改革前的1.86倍。

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山西省于11月10日起在全省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1

第一批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的改革事项共涉及106项,分别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批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的改革事项共涉及106项,分别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改革?
2

11月10日起,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的涉企(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四种方式实施改革。

11月10日起,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的涉企(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四种方式实施改革。
11月10日起,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的涉企(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四种方式实施改革。

2项直接取消审批。对设定必要性已不存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

1项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对取消审批后有关部门需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以更好开展行业引导、制定产业政策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备案。

19项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对暂时不能取消审批,但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行为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

84项完善措施,优化准入服务。对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事项,保留审批,优化准入服务。

在对审批事项放开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各有关部门针对改革涉及的项目也分别制定了管理措施,并予以公开。要通过不断的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事中事后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有机结合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1

全面推开山西省“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接下来要抓好哪些工作?

全面推开山西省“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接下来要抓好哪些工作?
2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以减证放权为核心,精简行政审批。突出照后减证,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是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的目的所在。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认真研究论证,严格规范程序,防止行政审批项目和办事程序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以创新管理方式为核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切实承担监管责任,针对改革事项分类制定完善监管办法,明确监管标准、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核心,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证照分离”改革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操作流程,使企业、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知晓和认可。特别要做好政策解读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演示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证照分离”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办?真真切切意识到改革跟自己的关系,明明白白弄懂如何操作运用,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1

“证照分离”改革后,市场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如何解决企业进入市场后的监管问题?

“证照分离”改革后,市场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如何解决企业进入市场后的监管问题?
3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监管缺位。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监管缺位。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监管缺位。

一是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也就是说,在“证照分离”改革过程中,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不但要对审批后的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当中的持续状态承担监管责任,也要对取消行政审批、审批改备案以及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后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实施监管,防止监管的“真空”和“自由落体”。

二是坚持放开准入和严格监管相结合,确保事中事后监管跟得上、接得住。为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监管责任,我们推动23个省直部门对106个行政许可事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确保监管无缝衔接、不留死角。

三是坚持合规监管。原来是通过审批的方式进行监管,现在把一部分审批取消了,把一部分审批改为备案了,把一部分审批改为告知承诺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合规监管上来,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指导行业协会自律、信用评价等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督促指导企业严格执行行业规范、守法守规经营。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