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山西省临汾市近年来着力扭转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局面,2017年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临汾市发改委主任吉守斌做客新华访谈,分享了这座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小收获”和“小目标”。
临汾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探明的煤炭储量有456亿吨,现有产能1.2亿吨。
临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焦、铁、电四个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90%左右;产业的畸形发展带来的是结构的失衡、质量的下降、速度的滑坡、生态的破坏,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综改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路,稳中求进,转型发展迈出坚定的步伐。
2017年,临汾三产GDP占比分别为7.2%、46.3%、46.5%,虽然第三产业GDP占比仅领先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但对临汾来说却是标志性的突破,实属不易。
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讲就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创新驱动持续发力,生态治理倒逼转型。
首先,推进供给侧改革和转型综改,“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压减煤炭产能400万吨,压减粗钢产能170万吨,同时实施了一大批技改工程,传统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明显提高。
其次,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华翔、沃特玛、奇亚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项目稳步推进;风电光伏并网达40万kw,在建项目60万kw。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双创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与华为集团合作的大数据中心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蓬勃兴起。
第四,生态治理倒逼转型。2017年临汾开展了生态环境治理八项工程,关停并转了一批环保不达标企业,淘汰了一批工艺落后、市场饱和的粗放式企业,腾笼换鸟,为新型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2017年临汾旅发委成立,加紧筹建文旅集团,完成景区体制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2017年全市旅游业实现营收484.5亿元,增长30%。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以此推动转型。
第一,我们要抓好改革。
改革是动力,是所有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在2018年以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以国发42号文件(《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的落实为主要抓手,按照临汾的实际整理出来6大项103项具体的任务,未来一段时间将围绕这些任务,把42号文件在临汾落地生根。
第二个抓手就抓规划。
规划是引领,是一个顶层的设计。我们要根据临汾实际情况,做好“三个百里”的规划。把临汾东、中、西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要有效地解决临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个抓手,要紧紧地按照省委今年“转型项目建设年”这个活动的要求,要抓好一批项目的建设。
经初步筛选,目前已经整理出来952个,总投资达到4556亿元的一批项目。在这批项目中间,我们又筛选出一批省、市、县三级的重点项目,作为我们重点监测和重点服务的项目,这一批也达到了491个。
按照转型项目建设年的要求,我们又从这中间挑出来100个重点转型项目,作为省市两级的重点,今年临汾市委、市政府将瞄准这一百个转型项目,强力推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实施,用一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临汾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